李娇:辛苦、紧张、感动 我们仨的“战疫”记忆|抗疫日记

2021年09月02日 16:50:31 | 作者:汪乐萍 | 来源:荔枝网 | 点击:正在获取...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a471b5c46c344fbba915282d8eaf88cf 35044873 2021-09-02 16:50:31 /a/20210902/a471b5c46c344fbba915282d8eaf88cf.shtml

  作者: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 李娇

  历时35天,与病毒的较量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八月的最后一天,我们医疗队的工作结束了,所接管的C3病区的剩余患者全部转至其他病区。路上来往的行人、川流的车辆,显示着这座城市、我们的家园又逐步恢复了往日生机。回想在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的这一个多月时间,感触最深的,还得从两张照片说起。

  两张照片上的主人公同是我们仨——我、石丽萍和孔婉如,但时间、地点却不一样:一张摄于去年我们出征武汉前的医院大平台,另一张则摄于今年援南京市公卫中心的驻地酒店。照片中,我们摆着同样的象征“胜利”手势,这便是属于我们感染科“三人小分队”的仪式感。

  照片中的石丽萍被我们称呼为“石大姐”,她年纪稍长一些,不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是大姐作风——工作中帮助我们,生活里关心我们,心理上鼓励我们;孔婉如,我都亲切地叫她孔大如,而我作为老小,一直备受她们的照顾、帮助和关心。平日里,我们是团结协作的同事,而在“疫”线,我们更是亲密无间的“战友”。

  在去年疫情爆发时,前线急需医务人员支援,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更是紧缺,作为感染科的医务工作者,石丽萍、孔婉如和我被科室选中,充当抗疫“急先锋”共同驰援武汉。

  此轮“德尔塔”变异株威胁南京,我和孔大如作为有抗疫经验的人员,第一时间报名支援并再次被选上。临近发车时,我们接到了石大姐的电话,她在最后时刻也被通知前来支援,我非常激动,我和我的战友们从一个“战壕”转移到另一个“战壕”,三人“小分队”再次集结出发!

  这次在公卫中心,有辛苦、有紧张,但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感动。在这样一个温馨的大家庭里,我们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同心协力是取得胜利的关键,而我们感染科“三人小分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就像此次支援“小汤山”医疗队的临时党支部书记王永红“王妈”(她也曾在援鄂医疗队里与我们共事过)说的,“看样子你们三个是分不开啦”!

  是啊,从武汉到南京,这是怎样的缘分才能在我们的家园陷于困顿之际,人民群众急需救助的时刻,让我们仨一次又一次地出于职业责任感和信念感而共同战斗?!而这一次,除了亲切的石大姐和孔大如,还有更多的战友,叶老师、施老师、葛老师、汪汪队……

  我们组成了一个更大更团结的队伍,大家在救治病人时通力协作,在私下里又互相鼓励和打气。王妈总说对我们1组特别放心,我们也用自己的表现证明了实力,顺利完成了支援公共卫生中心的工作。我们感染科小分队的二次合作也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同心抗疫,我们个体的力量是微薄的,为我们保障的“王妈”“一休哥”、陈铭霞护士长,每个时间段接送我们的司机师傅,医院二十四小时值班的保安人员,隔离点的酒店工作人员以及这一个夏天配合整个抗疫工作的南京市民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付出着,都在为这座城市努力,汇聚众人的合力,才使得疫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感谢亲爱的石大姐和孔大如,在工作、生活中对我的关心和照顾,有这样的战友情让我们的感情倍加牢固与深刻。相信我们都不会忘记这些难忘的回忆,每当人民需要的时刻,我们小分队依然能够斗志昂扬的再出发!

  (来源: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汪乐萍 通讯员/何雨田 编辑/高若婷)

标签:正在获取...

来源:荔枝网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