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经的黄河泛滥到如今的水清河晏,新中国的水利建设走过怎样的发展历程?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河海大学水文院的同学们通过开展寻访红色水利印迹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组建水利印迹寻访团,通过寻访家乡红色水利印迹,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水利记忆、访谈红色水利人物、挖掘红色水利故事、体悟红色水文化,感受党的精神伟力。
走访红色水利印记,用脚步丈量水利发展史
7月12日起,在切实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实践团成员分别到江西瑞金、陕西延安、河北西柏坡、贵州遵义等地开展了红色水利印迹寻访实践。
在江西瑞金,队员参观了红井和江西瑞金中央苏区水利史陈列馆,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背后的红色故事,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水利事业的起步,也见证了中国水利建政立制的起步。
在陕西延安,学习和走访了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修建的水利设施——幸福渠,实践团亲身感受“不畏艰险、敢为人先、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幸福渠精神,深刻理解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内涵。河北小分队的成员则前往革命老区河北省平山县的沕沕水水电站,这是我党我军第一座水力发电厂,发往各战场的193封电报,全部以沕沕水水电站的电力为动力,为指挥三大战役、解放全中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内蒙古分队成员前往了兵团博物馆和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深入了解该水利枢纽工程的历史背景和水利人艰苦朴素的精神风貌。贵州团队成员前往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了解遵义伟大转折的红色历史,走访遵义市团结村大发天渠,学习时代楷模黄大发以民为本的精神。
感受红色精神伟力,用行动展现青春奉献力
担任“宣讲员”,把红色水利故事说给大家听。团队成员利用暑期进行的“返家乡”实践,分别在沕沕水水电站和内蒙古兵团博物馆参与一周的了志愿讲解活动。在沕沕水水电站,队员从水电站历史背景、沕沕水精神、新时代水利精神内涵诠释三个方面参与沕沕水水电站的讲解工作,吸引大量游客群众驻足观望。在内蒙古兵团博物馆,队员负责了兵团背景、兵团生活、兵团精神这三个部分的讲解,着重介绍了兵团时期的红色水利故事,使游客们对“无私奉献”的兵团精神和“忠诚、干净、担当”的水利精神的内在联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虽然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是能把自己所看所学经过专业老师指导后传递给更多人,不仅加深了团队成员本身对水利史的学习和认知,也能“学史力行”将更多伟大的建设史呈现在大众面前。
担任“小老师”,把红色水利精神讲给同学们听。团队成员江西湖丰中学开展了四门课程的支教。早在出发前,团队成员就收集了丰富的水利发展历史资料和很多中央苏区建设和发展的历史。队员从“基本历史”“水利建制”“水利成果”“超级工程”四个方面,向中学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水利发展历史和如今震撼世界的中国水利工程。精彩的故事和伟大的工程给同学们强烈的冲击,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了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担任“小记者”,记录红色水利人物事迹。团队在实践的过程中,有幸采访了贵州遵义大发天渠的主要修建者、2021年全国“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先生。黄老告诉团队成员“年轻的同志一定要走正道,要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对党对人民有感情。”黄老还提到,退休后他把水渠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来守护。如今,在大发天渠周边乡镇获得发展,水利建设为脱贫攻坚贡献了力量。
担任“传播者”,让红色精神伟力激励更多人。团队在实践发现水利事业的宣传普及程度不高,民众了解相关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的渠道选择性较少等问题。团队成员向景区和相关部门递交了建议书,同时,实践团还设计制作水利宣传手册和小视频,线下在家乡社区、红色水利景点等地进行党史宣传,线上则通过视频和短视频网站播出,向社会讲述百年水利的发展史,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关注水利发展历史,关注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
通过实践,同学们深刻感受到水利事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作为“水之子”要传承和弘扬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不畏艰难、刻苦钻研的开拓精神,团结一致、携手共建的协作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奋进力量,为践行新时代“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水利精神不懈奋斗。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杨尔希 编辑/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