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日(8月10日)获悉,近年来,电动自行车以其经济、便捷等特点,成为广大消费者中短途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据中国自行车协会2020年11月披露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电动自行车年销量超过3000万辆,社会保有量接近3亿辆。
与此同时,电动自行车起火爆炸事故也呈现多发的态势。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2021年7月发布的信息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发生电动车火灾事故6462起。
从火灾场所看,居民住宅、自建房和沿街门店是电动车火灾高发场所。从起火原因看,电气故障和自燃是造成电动车火灾的主要原因,分别占电动车火灾总数的62.1%和23.5%;而过充电、电池单体故障、电气线路短路是导致电动车电气火灾的根本原因。
从发生月份看,电动车火灾随气温升高呈逐月上升的趋势明显,6月份1215起,相比1月份增幅高达56%。
国家轻型电动车及电池产品质检中心经分析发现,电动自行车相关安全事故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以往是交通事故较多,现今是火灾事故较多;
2.车辆改装是引发事故的关键行为;
3.电池和充电器是造成事故的重要源头。
对此,中消协联合国家轻型电动车及电池产品质检中心向消费者发出消费警示:
(一)务必到正规的经营者处购买。2019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已先后三次组织对电动自行车产品实施了国家监督抽查,2019年抽查80批次、2020年2季度抽查158批次、2020年4季度网抽39批次,不合格发现率分别为28.8%、15.1%、25.6%。
抽查发现的主要质量问题集中在电气装置、车速限值、淋水涉水性能和车速提示音等七个方面。其中,电气装置项目不合格就极易引发起火事故。因此,消费者务必到正规销售场所或者口碑较好的电子商务经营者处购买电动自行车。
(二)使用原装充电器适度充电。原装充电器与电池的充电保护功能相适配,而其他充电器则缺乏此方面的保障,在充电过程中可能会损坏电池而增加安全风险。此外,在充电时,一要注意避免过度充电;二要注意规范布线;三要注意充电环境。
(三)切勿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据了解,当前存在一些擅自增加电池容量或是将体积大、容量小的铅酸电池非法改装成体积小、容量大的锂电池等情况。在改装过程中容易破坏整车电气线路的安全性能,从而引发车辆电气线路过载、短路等故障,火灾事故的机率也相对增大。
(四)选择统一配置的充电和停放地点。2021年8月1日起施行的《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三十七条明确“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并“鼓励在高层住宅小区内设置电动自行车集中存放和充电的场所。”
因此,不要将电动自行车推进楼内,更不要将拆卸下来的电池拿入室内进行充电。充电、停放电动自行车时要服从小区统一管理,选择具有较高安全保障的地点。
(五)增强安全意识,勤检查、常维护。消费者应当主动学习和了解电动自行车安全使用以及有关消防知识,注意科学用车,避免电动自行车或者电池出现暴晒、淋雨等情况,同时也尽量远离温度过高的热源,以免影响锂电池本身的散热性能,造成电池内部温度过高,导致隔膜熔穿和短路现象。
(六)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消费者在购买或者维修电动自行车时,要主动索取发票等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消费者发现经营者生产或者销售的电动自行车没有CCC认证、相关零部件参数与合格证上不一致,或者不符合电动自行车相关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可以通过12315热线电话或者信息化平台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提供案件线索。
消费者因电动自行车质量原因造成人身伤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请求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所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经营者拒绝赔偿的,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或者消协组织进行投诉。
我们认为,制造商、经销商要切实承担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义务,要通过不断提高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能,积极投入电池技术创新,降低电动自行车起火爆炸风险,从而保障消费者安全权。同时,敦促物业服务经营者要积极建设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场所和具备定时充电、自动断电、故障报警等功能的智能安全充电设施,解决消费者面临的电动自行车充电难、停放难等实际问题。
(来源:《零距离》记者/何畔 编辑/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