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暑假碰上疫情,不少中小学生宅在家里,除了完成作业、复习功课,其余时间都是吃喝玩乐,或者与电子产品为伴。生活上,晚睡晚起,作息不规律。父母们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理老师、家庭教育专家纷纷提醒,居家防疫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家长不可忽视。
南京“陶老师热线”24小时值守为家长和孩子解忧
自7月20日南京禄口机场爆发疫情以来,南京“陶老师”心理咨询热线96111,每天接到的电话数量较7月上中旬基本持平。
位于南京晓庄学院莫愁校区的“陶老师工作站”总站,平均每天接到10多个电话。
南京“陶老师”工作站专职心理咨询师杨蓓蓓介绍:“很多的家庭一下子取消了出游的计划,对于小一点的孩子来说,心理上往往难以接受。所以很多爸爸妈妈都打来电话,说孩子在家里发脾气,或者孩子在家闷闷不乐,问应该怎么解决。”
南京“陶老师”工作站专职心理咨询师杨蓓蓓
工作人员介绍,截至今天,尚未有家长或孩子因为疫情本身而感到焦虑,陷入到"自我是否被传染"的恐慌,进而打来电话寻求心理帮助。7月20日以来,来电问题特征主要表现在:因长时间困在家里导致生活不规律、学习时间安排不合理、学习效率低、手机等电子产品引发亲子冲突等。
杨蓓蓓说:“我有这样一个建议:虽然因为疫情我们都宅在家里,但要稍微有一些自己的空间和时间。父母和孩子总是聚集在一起,可能更容易引发一些矛盾。如果相对有一些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可能父母和孩子都会有一个更好的状态。”
回归有节奏的生活 居家防疫不能随心所欲
家庭教育专家提醒,中小学生在居家防疫的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绝大多数是由生活不规律引起的。
南京亲范学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殷飞提醒,中小学生居家,要把生活安排得有序,比方说每天早晨起床、晚上睡觉的时间,要把它固定下来,不能随心所欲。“最好的状态就是:把学习、做作业、运动、做家务活,包括娱乐、看书,把这些事情都跟家人做个商量,把它规划好。让生活回归常态,回归有节奏的生活,是调整我们心理状态最重要的方式和方法。”殷飞说。
南京亲范学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殷飞
身处中、高风险地区,或处于封闭、隔离状态的中小学生,更容易害怕被传染,进而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这时,家长可引导孩子转移对疫情的高度关注。
殷飞提醒:“孩子很多时候不能完全地用语言表达他的紧张焦虑,但我们的家长要有意识关注到他们的心理状态,要让我们的孩子知道,我们要做的,就是严格遵守防疫的相关规定。当孩子对自己的防控有了信心,他的这种紧张、焦虑就会缓解。”
专家提醒,这段时间,家长不要反复浏览同质化信息,要做到理性判断,莫轻信网上谣言。家长要做回家长的角色,把自身从抚养者转变为孩子的教育者、倾听者,甚至是朋友。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姜坚 沈一秀 仇煜 编辑/汪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