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驱动未来——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专题研讨会”上,来自南京市各区200位教师前来参会,并进行相关主题的探讨与分享。
此次研讨会是南京市中小学举办的第二届人工智能的专题研讨活动,研讨专题从“时代使命”到“驱动未来”,立足技术赋能,思维革新的视角审视人工智能与社会生活的关联。研讨会由南京市电化教育馆(南京市教育信息化中心)主办,南京市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承办。
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潘东标在研讨会上阐述了教育变革面临的诸多场景,他说:“从面对面混合场景到增强现实的学习场景,从大规模因材施教到STEM人工智能的教育场景,都将在人工智能支撑下全面实现场景的革命。”
根据当前的教育现状和师生需求,研讨活动分别从教育领域交流,行业运用解读,前言科技引领,这三个维度和视角给老师们展示分享了当代人工智能的应用与展望。清华大学袁洋副教授的“人工智能和教育基础设施的结合和应用”;东南大学唐芃教授的“AI+建筑”;伯乐中学李云飞校长的:让AI教育惠及每一位学生;百度教育的“基于飞桨的AI应用与人才培养”;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及未来规划” ;中望软件的“3D One AI助推人工智能教学新态势”等,分享了来自不同行业的科技成果。
南京市电化教育馆馆长陈平在开幕式上提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各个行业都看见了人工智能在实际应用中的机会。但是,在热捧人工智能的同时,教育人也需要冷静地思索着人工智能的问题。
“一是数据甄别。人工智能的三大基本要素是大数据、算法和芯片。大数据的采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何甄别有用数据,这是一个问题。二是人才缺失问题。人工智能教师队伍与课程体系的缺乏也是制约人工智能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解决师资缺乏,也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的课题之一。”同时他表示,此次研讨会不仅是对人工智能的交流学习,更重要要建立起话题的氛围,希望教育人早看到趋势,早做准备。对新资源要有共享共建,守正创新的理念。
“目前,南京市开始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从学生素养的提升方面来说,分为四个层面,第一个是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第二个是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之上能够运用人工智能做一点生活场景的运用和改变;第三是运用一些简单的编程的技术做一些发明和创造;第四是基于人工智能原理性的探索和研究,通过一些拍照、建模、拉标签、模型训练等等。”据南京市电化教育馆应用推广部王昊老师介绍,“目前,南京市每个区都有人工智能的项目学校,这些项目学校是基于创新教育基地基础上关于新技术新媒体的聚焦项目。”
让教师们能够近距离多元的了解到人工智能画像和声音,让大家对人工智能审视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洞悉和理解。此次人工智能专题研讨旨在打破教育自身壁垒,跳出教育,从不同行业视角进行借鉴学习,针对教育行业的需求,将不同领域的成果经验与教育相融合,将生活实际场景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果加以教育的迁徙,从区域智慧校园建设中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区域人工智能进课堂的项目介绍、人工智能重点突破的技术实践方向、人工智能在信息技术教材中的落地等全方位让老师们更加近距离,多视角的了解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加速教育人对时代技术的深入了解。
金陵中学实验小学副校长李有翔也表示:“人工智能发展迅猛,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主动拥抱科技发展的前沿,用技术赋能教育,用理念推动创新。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挑战自我拓宽视野,方能与时代同步,让未来充满期待。”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沈一秀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