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南京踏上建设引领性创新型城市征程的新元年。新发展格局下,城市创新之路要如何探索?这既是本届创新周探讨的“题中之义”,又是摆在每位南京创新创业者面前的一份“时代问卷”,一起来看看与会专家怎么说。
当前,创新已融入城市发展血脉、成为南京最鲜明的城市标识。
今年已经是南京举全市之力推进创新名城建设的第四年,作为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头号活动品牌,创新周已迎来第三届,乌克兰国家工程院院士吴东方认为,连贯一致的创新政策成为涵养城市气质的最佳土壤,“我连续两年来创新周,感到南京市创新创业政策它是连贯一致性的,并且我看到这个政策科技创新政策越来越好了,这是一个非常欣喜的现象。”
从首届南京创新周举办至今,历经三年创新之路南京交出了一份耀眼的创新“成绩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0年创新指数中,南京由三年前全球第94位跃升到第21位;累计吸引高新技术企业超6500家落户……以创新为核心,重塑城市竞争力,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万亿元增长到1.48万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十强,南京站上新台阶。
本届创新周上,科技部对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进行了深入总结,梳理形成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南京经验”,其中就包括“将科技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全局核心位置”,坚持“一张创新蓝图绘到底”,形成“大科技”合力。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悟空”号卫星载荷与科学团队副总工程师郭建华指出,不断拓展科技创新的内涵和外延,将决定未来创新发展的高度,“创新实际上是一个0-1的过程,从基础研究来看,如果要实现创新的话,需要对基础研究有一个长时间的投入;另外就是现在讲究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样的话才能够碰撞出更多创新火花。”
乌克兰国家工程院院士吴东方同样认为,创新投入要找准目标、有的放矢,且做好“创新是一个长期生意”的准备,“比如像针对前沿性研究支持力度要再放大一点,因为有些项目它不可能立即产生效果的,需要持续关注、一定时间积累,它才能产生巨大的效益,所以要长期、短期相结合。”
创新之城的另一面是开放之城,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近年来南京“开放大门”越来越大,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本届创新周期间一系列国别合作活动举行,一批项目在南京落地开花,中俄生命健康(南京)合作发展高峰论坛现场,中俄人文合作发展中心落户鼓楼。“十四五”期间,鼓楼将依托该创新载体,加快布局全流程创新平台,国内外领先的医疗健康高端服务新高地正在南京崛起,鼓楼区科技局局长张莉告诉记者,目标锚定更高层次的开放合作,“一方面政府和俄罗斯相应的平台机构不断合作,同时推动驻区的高校和医疗机构能够不断的深入(创新)。我们也希望帮助南京的企业,进一步开拓海外的市场和海外的研发领域。希望能够进一步地对接高校、科研院所的平台服务机构,为我们驻地企业,以及全市的生命健康企业,开展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服务。”(图片来源:官方摄影)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刘雨薇 徐仁飞 彭迪帆 编辑/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