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流鼻血,皮肤一碰就有淤青,额头斑斑点点……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天性活泼好动,难免磕磕碰碰,这些不过是太过淘气罢了。记者今天在江苏省中医院采访专家,专家提醒如果孩子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上述情况,家长们就要当心了,可能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悄然来袭。
以为孩子调皮所致 想不到是血液病
近日,南京市民张女士带着8岁的女儿叶叶(化名)到江苏省中医院儿科复诊,当看到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孩子各项指标正常,张女士终于松了一口气。
据了解,叶叶平时爱流鼻血,大腿附近也经常是青一块紫一块,张女士原以为只是调皮淘气也就没放在心上,一年前有朋友建议到医院做个检查,不曾想竟然发现了大问题:孩子的血小板计数只有15,而正常人血小板计数应该在 100-300 之间。随后完善各项检查,孩子确诊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得知孩子得了血液病的那一刻,我觉得天都塌了!”张女士回忆说。
随后她和爱人带着孩子辗转多家医院治疗,但无论用激素还是其他药物治疗,病情时有反复,血小板数值忽上忽下,效果都不明显。半年前她慕名找到江苏省中医院儿科陈秀珍主任中医师。陈主任根据孩子的情况辨证施治,考虑激素不敏感,建议渐停激素单纯开具中药口服,使血小板稳中上升。坚持治疗了半年,孩子的血小板已经达到了正常值。
血小板减少不容忽视 可危急生命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简称ITP)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是一种复杂的、多种机制共同参与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由于机体内免疫功能异常导致的血小板破坏增多和血小板生成减少所致,从而造成患者伤口无法凝固、流血不止。本病多急性起病,也可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见于各年龄小儿,1~5岁多见,儿童年发病率约为4~5/10万,冬春季节多发。
专家强调血小板减少不容忽视,一旦血小板数量急剧下降,患儿就会频繁地出现自发性出血和皮下紫癜,如紫癜、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的可发生消化道出血和血尿,甚至颅内出血,危急生命。
ITP发病与免疫系统紊乱有关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与机体免疫系统紊乱相关,但目前确切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楚。在询问病史时,往往发现在症状出现的前1-3周患儿有过前期病毒感染病史。此外,外来的一些因素也可诱发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血小板下降,这些因素包括预防接种的各种疫苗、病毒细菌、肺炎支原体感染,甚至某些药物。
ITP的诊断目前临床上缺乏金标准,血常规最为常见,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对于疑似ITP的患者需进行骨髓穿刺,以及其他有助于鉴别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检查,如免疫性疾病相关的检查及病毒病原检查等,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误诊。
中医协同治疗 效果更佳
陈秀珍主任表示,ITP多为自限性疾病,治疗首先要评估患儿病情,考虑患儿出血情况,如果出血情况严重,临床采取相关措施;同时还要参考血小板数,如果血小板数只是稍低于正常,即随诊观察就可。
据专家介绍,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两种药物。但激素副作用明显,长期使用激素治疗,尤其是10岁以上的儿童,可出现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丙种球蛋白费用昂贵,疗效不持久。脾切手术虽有一定疗效,但手术危险性大,且术后复发率在60%左右,同时脾脏又是人体的免疫器官,切脾后患者部分免疫功能丧失,容易一起多种病菌感染,给患者肉体和精神上带来巨大的痛苦;而采用化疗药物治疗本病副作用大、疗效低,对肝肾损害大,得不偿失。总而言之,西药对血小板减少症目前尚无理想的根治方法。
“加入中医协同治疗,可以发挥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色优势,替代激素、减轻激素副作用、改善患儿免疫状态方面作用显著。”陈秀珍主任强调,ITP的病情容易反复,中药治疗血小板达到理想水平后,家长不要急着减药或者停药,还需要继续治疗半年左右巩固疗效。一般来说,经过中药调理治疗,虽然病程较长,但是复发率会非常低。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邓曦 郑伟 通讯员/孙茜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