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要让老百姓住有所居,还要住有安居、住有宜居,2020年南京共排出406幢危房治理计划。为了积极解决房屋安全隐患,南京制定“一幢一策”治理方案,以“留”为主,结合“拆”“改”,完成了406幢在册危房治理工作。4幢二层小楼,白墙灰瓦,内部道路由小石块铺成,在南京树德坊,这些石库门式建筑成为街巷独特的风景。这里曾是民国将领陈调元旧居,是不可移动文物。居民王师傅表示,他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包括这幢楼在内的4幢住宅均为C级危房,需要加固修缮。
“以前这边破破烂烂的,谁都不愿意进来,就跟贫民窟一样的,现在搞一下,就跟新房子一样的,天翻地覆。”当地居民王师傅说。2020年4月5日进场施工,8月完工。王师傅再见到老房子时连连叫好。更让老人兴奋的是,终于拥有了独厨独卫。
“我们采用四原的原则进行维修加固,消除安全隐患,原材料,原结构,原工艺,原风貌,保留了文物原来的样式和结构。”建设方负责人王咏说。在南京栖霞区燕子矶街道化建二村02幢原址的空地前,原来的四层厂居宿舍楼已拆除完毕,平整完的场地上竖着围挡,施工队的集装箱式板房已运抵现场。眼看着平地即将起高楼,63岁的老职工江林达非常兴奋。
太平村社区党委书记陈斌介绍,这幢楼安全隐患严重,2015年被鉴定为C级危房,然而苦于没有合适政策,居民们只能“困”在危房里,直到盼来南京危房消险“新政”。“在去年11月份进场的,12月18日房子就拆除了,23户居民在外过渡,相关批文拿到,月底就可以施工,六七月份可以建完。争取年底给居民入住。”南京太平村社区党委书记陈斌说。记者从南京市房产局了解到,在册406幢危房情况各异,南京事先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制定“一幢一策”治理方案,以“留”为主,结合“拆”“改”。治理过程一改过去“一拆了之”“大拆大建”模式,一定程度上节约资金,也丰富了城市形态。
(来源:《零距离》记者/何畔 编辑/梁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