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朝天宫的街巷里转悠,这里的角角落落都可能带来惊喜。运渎河边的诗句,路口的地名歇后语,墙上的壁画……好像都在诉说着悠久的金陵往事。这些随处可见的街头文化,都出自社区居民袁茂林之手。3月2日,跟随镜头来朝天宫附近看看。
化腐朽为神奇 多重工序展现乡愁记忆
在南京朝天宫街道七家湾社区二楼,有一间南京民族之家书刻馆工作室,这里是袁茂林创作的地方,十几平方米的阳台,挂着各种风格的书刻作品,一块木板经过书刻雕凿打磨后化腐朽为神奇,别有一番韵味。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袁茂林说:“中国的书法刻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传统刻字,就是按照书法怎么写,怎么刻出来。我们这个刻字叫现代刻字,是在传统刻字的基础上,在构图的形式上有了重大的变化,有V形、有U形、有O形,多种形态,这是一种从传统刻字走向现代刻字的最新构图。”
见到袁茂林的时候,他正拿着刻刀在凿刻一件尚未成形的作品,面前的工作台上摆了各种刀具和颜料。袁茂林告诉记者,书法刻字是将书法、雕刻、色彩相结合,在木头上呈现的书法作品,制作完成要历经不少工序。
袁茂林说:“先要把字通过书法在平面上写好,各种书体都可以刻,篆书、隶书、楷书等都可以刻。然后再叠加在一起,有的偏旁还可以借用,构图完成后就拓在板子上面,先进行粗刻,粗刻完成后进行精刻。第三步是刻背景机理,有的是像鱼鳞一样,有的像抽丝一样,有各种各样的背景,最后再进行颜色的装饰,就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作品。”
今年70岁的袁茂林从小就研习书法绘画,50多岁时他开始接触书刻技艺。让老南京人们记住乡愁,让新一代年轻人们记住南京发展的历史,成了他创作的动力。
倾注章法创意 提升老旧小区文化氛围
从鼎新路到红土桥的路边围栏上,袁茂林做的一连串做工精美的木刻字牌成了不少附近居民散步的打卡点。每块字牌上都刻着三五句谚语,像是“石门坎上擂石鼓——实打实”“十字街头贴广告——众所周知”“文德桥的栏杆——靠不住”......这些谚语不仅浅显易懂、有趣,还提升了老旧小区的文化氛围。
南京市秦淮区朝天宫街道七家湾社区主任车稳说:“我们的‘地名文化微街巷’与我们的老旧小区出新相结合,通过我们大街小巷的一些‘文化滴灌’,包括我们的墙绘还有木雕,把我们的历史文化体现出来,不只是存留在档案和博物馆里。”
而在“运渎桥话+十二生肖地名”街区,墙上挂着根据12生肖进行分类的地名,你的属相是什么,南京有多少和你生肖相关的地名,到这儿来一看就知道。袁茂林告诉记者,这44件作品也是他和学生合作完成的,每一块都有不同的设计和色彩搭配,倾注了大家的章法创意。
热心公益 广收学徒 七旬书法家为社区默默奉献
除了细细打磨作品,袁茂林还收了不少学徒。社区的一名聋哑人在袁茂林的帮助下,不仅成功学会了书刻,还顺利找到了工作。
车稳说:“袁老师一直致力于服务我们基层的公益事业,像我们辖区大街小巷的一些文化氛围,甘雨巷的金陵西门印象图,还有运渎诗词书刻廊,美化了我们社区的环境,社区居民也非常感谢袁老师做出的贡献。”
(来源: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沈灿 编辑/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