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坐落于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的交点,处在我国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上,是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成为医家悬壶济世的荟萃之地。名医聚集,山阳医派应运而生,宫廷医官韩达哉是代表之一。
据记载,清光绪19年,淮安籍太医韩达哉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太医院,成为太医官。期间,他切磋古今方剂制成外敷药酒,当朝大臣李鸿章、张之洞都曾使用,效果显著。光绪32年,韩达哉荣归故里后,将自己药铺坐堂起名“淮顺堂”,旨在弘扬淮医、民安国顺。他将医学典要和自身理论、实践汇编成书——《医学摘瑜》,并在家族中传承。韩氏药酒也由此世代传承。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骨康外敷药酒炮制技艺"是韩氏家族的独家技艺,药酒是48种名贵中药材的大组方,经过洗、泡、烘、炒、漂、蒸、煮处理之后,用药碾适度粉碎,制成粗末备用。
48味中药材的粗末,置于陶罐中根据药材吸水量大小,加入适量白酒浸泡,至陶瓷罐中炮制后,再用蜡封存起来。封存后选择一块背阴透气性好的空地,将酒坛埋入地下,养护一年以上,方可使用,其效果显著,为病患称道。
韩氏药酒,此前的世代传承人都姓韩,到了第四代,韩秀玲是头一个女性传承人,让她脱颖而出的,是她对中医的热爱。第五代传承人詹天祥是韩秀玲的独子,也是淮安骨康外敷药酒炮制技艺的头一个外姓传承人。
图 | 韩秀玲
在父亲韩少庭眼中,药酒明明是济世良方,却偏偏家中男丁无人继承衣钵,而女儿韩秀玲苦于父亲不肯传授,只能私下偷学。虽是满腹委屈,却依旧孜孜不倦,韩秀玲对中医的一片痴迷,最终打动了父亲。终于有那么一天,老父亲韩少庭松了口。当时,韩秀玲在单位医务室担任厂医,获得父亲真传,正式接手家族医方后,她便时不时地用家族药方给关系亲近的同事、朋友和亲戚看病,其中最常用的、见效最快的、最受欢迎的,当属外敷药酒。
韩秀玲没有想到,到了儿子詹天祥这一辈,传承之路同样坎坷。詹天祥从小的职业理想是医生,他也如愿考上了河北医科大学,但他没有任何意愿要继承韩家医方。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医院就业,当上了中医大夫。2010年,詹天祥带着妻子、孩子一起回到了老家淮安,和父母团聚。不久后,詹天祥进入一家金融租赁公司。
2013年春天,詹天祥离开了金融行业。这一次,他决定不再给别人打工,而是自主创业。可是,创业到底要选择什么项目呢?回首十年职业生涯,他觉得还是和医药相关的项目最适合自己。这时,家传的外敷药酒,才真正地进入了詹天祥的视线。
虽然是家族药方和技艺,但韩秀玲从来没有想过,她还有继续传承的任务。儿子詹天祥提议正式开一个门店,韩秀玲才意识到,对儿子而言,家族医方不只是传承,也是一条出路,但韩秀玲还保留了核心技艺。毕竟,医者仁心,在外闯荡这么多年的詹天祥,是否能够接手韩家的药方和技艺并且把它发扬光大,还需要考察一番。
2013年,退休后的韩秀玲在淮安市开了一家骨康养生保健门店,用家传的外敷药酒解决人们的肢体痛苦。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韩秀玲认可了儿子詹天祥作为家族医方继承人后,开始正式向他传授骨康外敷药酒炮制技艺。虽然詹天祥十几岁时便已基本知道了家传外敷药酒的配方,但是完整的炮制技艺,他还是得从头学起。韩秀玲最强调的就是药酒的品质,这一点,詹天祥学得是有模有样,不敢有一丝怠慢。
为了提高药效,从接手骨康外敷药酒核心炮制技艺起,詹天祥便结合他在北京从事医药工作的经验,和母亲韩秀玲对骨康外敷药酒的配方进行了上千次的调整和提升。
2014年6月,骨康外敷药酒炮制技艺成为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詹天祥也正式成为该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如何传承和发扬这一技艺,或者说怎样把自己的创业项目进行到底,成了詹天祥人生里的头等大事。随后,詹天祥成立了江苏淮顺堂养生有限公司,招兵买马,连开三家淮顺堂古方理疗馆。
2016年1月,骨康外敷药酒炮制技艺被列为江苏省级非遗保护项目,2020年8月,詹天祥成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骨康外敷药酒技艺传承人。如今,以骨康外敷药酒炮制技艺为内核的淮顺堂古方理疗馆,在全国已经有十多家加盟店。詹天祥介绍:“ 骨康外敷药酒炮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跟浙江一个团队合作,在网络上开设旗舰店,也请了主播帮我们做带货。线下我们跟当地的文旅局合作,在所有酒店摆放我们淮顺堂的宣传产品。"
目前,詹天祥还没有收弟子,他的两个儿子未来是否愿意继承这一份事业,还不得而知。但詹天祥表示,韩家药方和技艺并不只是家族的财富,更是祖国的中医药财富,自己会竭尽所能,让骨康外敷药酒世代传承。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联合打造 非遗传承主题《传承人》
守住民族之魂,讲述非遗背后故事!
更多精彩节目,请关注江苏教育频道周一至周五每天19点30分首播的《江苏教育新闻》栏目。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倪习娟 江苏教育频道/王璇 编辑/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