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怎样才能一辈子坚守在三尺讲台,为学生倾爱奉献,为科研呕心沥血?这个答案,对刚刚获得全国高校三大奖之一“杰出教学奖”的中国矿业大学退休教授于洪珍来说,就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教书育人 用爱为国培英才
一大早,中国矿业大学信控学院教师张晓光就来到于洪珍的家。最近,张晓光在研究翻转课堂教学,可课堂氛围始终活跃不起来。尽管退休多年,82岁的于洪珍对上门求教的年轻教师,始终有求必应。“我遇到难题,我首先想到于老师,她有点子,她又能帮我,她是这样能力和爱心兼具。”张晓光说。
“他们也自己希望能学好,所以我作为一个老师,我就要全心全意,可以说,我把他们都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看待的。”1960年,于洪珍从北京矿业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多媒体通信与控制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她先后大胆地涉足《高频电路》、《多媒体通信》、《通信电子电路》等20多门前沿课程的研究和探讨,并成功将自己消化吸收的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于洪珍的学生、中国矿业大学信控学院副院长李世银告诉记者,“上个世纪90年代初,于老师就归纳提出了四大‘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讲课过程中,一边讲一边提问,一边讨论,所以同学们都非常喜欢。”
2018年9月,教育部要求推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一个科研项目分了好多子课题,那么这个子课题,有的我就让本科生参加,这样本科生他就很有兴趣,我上大学,我都能参加老师的科研题目,所以他们很努力。”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于洪珍就已经引导本科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于洪珍悉心培养下,一大批学生成为通信领域的专家,其中13人被评为教授。
矢志科研 言传身教铸党魂
主动承担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是于洪珍保持学术领先的永恒动力和不懈追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可编程序控制器是比较新的技术,但在煤矿没有用过,为了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和相关数据,于洪珍带着团队蹲点,甚至亲自到几百米下的矿井采集精确数据。“春节因为人家大检修,这个时候你调试什么就很方便,所以当时我就提出来,我说,我希望共产党员留下,因为你党员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于洪珍说。
于洪珍先后到过30多个煤矿,主持的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4项成果获部级二等奖,2项成果获国家专利。2003年,于洪珍被评为全国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20年更是获得全国高校三大奖之一的“杰出教学奖”。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可以讲不是讲大道理,我热爱教育事业,我热爱煤矿,我就千方百计把我的一生都要献给这个事业。”2020年12月11日,于洪珍应邀参加了中国矿业大学一流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尽管已经82岁高龄,视力严重退化,对于学校的邀请,于洪珍没有推辞。她知道,学校是希望通过她的事迹,激发年轻教师创新教学、潜心科研的动力。中国矿业大学党委书记刘波这样评价于洪珍,“她对于教育事业的忠诚,为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也给我们矿大的广大教师,都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徐华峰 王健安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