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边有这样一群人,傍晚时分,她们扮靓妥当,手持洪泽湖渔鼓,在广场上欢快起舞。
她们十分自豪,不仅仅因为她们是世界上舞蹈艺术最庞大的体系——广场舞的一员,更因为她们手中的这面大有来历的洪泽湖渔鼓。洪泽湖渔鼓看起来像团扇,其实是单面鼓。
“洪泽湖渔鼓”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盛承梅和淮安市洪泽区兰兰健身队
今天《传承人》要说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洪泽湖渔鼓。
洪泽湖渔鼓是洪泽湖一带特有的民间艺术,舞者们身穿富有渔家特色的服饰,一手持渔鼓,一手持鼓键,以在荡漾渔船上的摇曳走步姿势模拟渔业生产的劳动场景,通过轻歌曼舞的形式表现渔民的劳动场景和丰收的喜悦心情。
地域特色鲜明的洪泽湖渔鼓每每出现在舞台,总让人眼前一亮。
小小的单面渔鼓,有些像一把温柔的团扇,然而一旦敲击,渔家人特有的那种坚韧勤劳、拼搏向上便呼之欲出。
据记载,在唐朝时,渔鼓由北方渔民交流带至洪泽湖区域,明末清初时期,洪泽湖渔鼓进入鼎盛期。在洪泽湖流域,每逢特别时期或者遇到特别事项时,湖区渔民便会设神坛祭祀祈祷或者烧纸还愿,洪泽湖渔鼓便是他们常用的一种道具。这一习俗与形式,在洪泽湖区域已历经千年。
渔鼓说唱,饱含着渔民对幸福平安的渴望,用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一些传统曲目如《魏征斩老龙》《四郎探母》《刘文龙赶考》《水母水淹泗州城》等,表达渔民们对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重视与传承。
洪泽湖,中国第四大淡水湖,地处淮河下游、苏北平原中部。原为浅水小湖群,古称富陵湖,两汉以后称破釜塘,隋称洪泽浦,唐代始名洪泽湖。1128年以后,黄河夺淮入海,淮河在盱眙以东潴水,原来的小湖扩大为洪泽湖。
淮安市文博专家裴安年介绍:“湖床的高度比东部里下河地区高出两到八米,所以洪泽湖是悬湖,是悬在人头顶上的湖。 洪泽湖很平浅,风把湖面一吹,水压下去之后,那种压力马上就撞到了湖床,从湖床底下还有一个反弹力回来,使洪泽湖产生的浪叫开花浪。开花浪对渔民来讲,最容易造成翻船。”
裴安年
洪泽湖的特殊地理条件,现实世界的残酷生计状况,让渔民们对所处的世界充满了敬畏,也无比感恩。不仅祭祀和还愿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环节,渔家也存在他们特有的规矩和忌讳。
在洪泽湖渔区祭祀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洪泽湖渔鼓,在渔民心中的地位也十分特别。洪泽湖渔鼓,又称端鼓,在金属环框架蒙上一层皮,最初是鱼皮,逐渐变化为狗皮和羊皮,鼓上有柄,柄尾有圆形或菱形铁环,环周有三个金属环,每环再串系三个小金属环。
鼓键,又叫鼓鞭,一般是40厘米以上的竹篾。演奏起舞时,不管是鼓声还是金属环的撞击声,穿透力都十分强劲。
解放后,专业文化工作者也曾对其进行过挖掘保护,之后由于历史原因,洪泽湖渔鼓日渐没落。
1983年,在洪泽县文化馆工作的蒋寒松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之前只是有所耳闻的“洪泽湖渔鼓”。几经周折终于看到了渔鼓实物、也看到了渔鼓说唱,然而此时蒋寒松却多多少少有些失望。
蒋寒松
第二天,蒋寒松又前往老子山镇的文化站了解情况,工作人员向他介绍,1960年的时候,当地组织排练过洪泽湖渔鼓舞,后来被选中送到南京参加省里的群众文艺调演。然而当初的演员已经找不到了,只找到几个当地的百姓简单模仿还原了几个动作。
就是这几个不起眼的动作,竟然在瞬间给予了蒋寒松无限灵感。从老子山镇回到淮安后,蒋寒松便潜心研究渔鼓舞,结合渔民的实际生活,加以艺术化创作。
1987年,洪泽湖渔鼓舞在老子山镇中学文艺汇演上亮相,得到渔民们和上级领导的肯定。此后,当地每逢有节庆演出,洪泽湖渔鼓舞总有一席之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舞美的进步,渔鼓舞演出在布景、灯光、化妆、服装、道具上都得到进一步提升,渔鼓舞演员也从少儿扩展至中青年,演出效果逐步完善。
蒋寒松说:“洪泽湖渔鼓舞被更多人接受、知道,是洪泽第一次搞水上运动会,2005年,周边人就觉得洪泽这个渔鼓挺特别的,也是我们洪泽一大特点、一个特色。”
蒋寒松持之以恒地组织团队参加省、市比赛,参加文化交流与展演,不断创作反映渔区农民新风貌的作品,洪泽湖渔鼓也因此被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
2014年,洪泽湖渔鼓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项目省级传承人的蒋寒松更加感到责任重大。蒋寒松和弟子盛承梅对舞台演出的洪泽湖渔鼓舞的舞步和渔鼓做了简化,通过社区组织广场舞爱好者免费学习洪泽湖渔鼓舞,几年时间,在淮安洪泽区发展了二十几个广场舞队加入洪泽湖渔鼓舞的行列。
两年前,蒋寒松退休了,但是他传承的脚步并没有停歇,他把洪泽湖渔鼓带到了淮安市老年大学艺术团,在那里和大家跳成一片。
蒋寒松的弟子“洪泽湖渔鼓”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盛承梅则承担起“洪泽湖渔鼓”进校园骨干培训班的培训工作,教授20多名小学教师洪泽湖渔鼓舞,与此同时,盛承梅还打算将洪泽湖渔鼓推广到当地的AAAA级旅游景区。蒋寒松说,参与的人越多,传承也就成功了!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联合打造 非遗传承主题《传承人》
守住民族之魂,讲述非遗背后故事!
更多精彩节目,请关注江苏教育频道周一至周五每天19点30分首播的《江苏教育新闻》栏目。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倪习娟 江苏教育频道/李鹏 编辑/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