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家住贵州省遵义市的王正权给盐城市亭湖警方打来电话:感谢民警的帮助,女儿小敏回家后生活正常,一家人重新找回了团聚的快乐!
19年前,有轻微智障的贵州女孩小敏(化名)到亲戚家串门。谁料,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从那天起,全家人到处打听小敏的下落,母亲谭富碧终日以泪洗面,精神受到沉重打击。
面对记者,年近六旬的汉子王正权眼噙热泪,他说自己永远也无法忘记女儿失踪的日子。
那天是2002年农历9月27日清晨,16岁的小敏去5公里外的姑妈家玩。“小敏一去就是4天,最初我以为她住在姑妈家。后来我去找她时,姑妈却说小敏当天就回家了,我知道事情不妙。后悔让她一个人走亲戚。”王正权一脸懊恼地说。
遵义市绥阳县民兴村地处大娄山脉腹部,信息闭塞,交通偏僻。那时候,山里人没有手机,没有自行车,王正权急得像疯了一样跑遍了四乡八邻,逢人便打听小敏的下落,可无论遇见谁,谁都说没看见小敏,“她在外面一般都蛮正常的,就是在家有时脑子不太清楚,我就担心她会不会被坏人拐走了?!”
全家人开始疯狂寻找,在村里广播寻人,也曾报警求助警方。那时,只要有一丝消息,他们必定赶到现场寻找确认,但几乎每次都是失望而归。
自从女儿失踪后,王正权夫妻俩一蹶不振。王正权说妻子几乎是终日以泪洗面,郁郁寡欢,而自己常常要靠喝醉酒才能合上眼。当年年底,王正权背上行囊走出深山,边打工挣钱边打听女儿下落。“我去过山东、重庆、广东等地,白天在工地干活,晚上到处打听小敏的消息。”王正权回忆,“广东江门跑过两次,可惜都不是小敏。”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那么,盐城亭湖警方是如何找到小敏的?这得从一起报警电话说起。
盐城市公安局亭湖分局刑事科学技术室主任龚超介绍,2011年11月3日,辖区居民报警有一女子赖在其家里不走,五星派出所民警出警后发现该女子无法说清自己的身份,也无法提供家庭住址。于是,按照相关规定将其送至市救助站。
“刚进救助站寄养点时,她蓬头垢面,精神恍惚,衣服破烂,无论问她什么,都是一句话不说。”经过工作人员耐心照料和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女子情绪逐渐稳定。市救助站寻亲小组则采取多种方式方法,为该名流浪女寻找亲人,但一直未能如愿。后来,又将其信息特征录入全国救助寻亲网,开展网上寻亲。
“2012年,该女子被市救助站移送至市第四人民医院寄养,编号为2011—46。当时,医院里有几十个说不清身份的患者,一直无人报警认领。”盐城市亭湖公安分局民警高雷说,2012年12月10日,亭湖警方安排刑事科学技术室进行血样采集,并进行DNA检验录入全国DNA数据库。
2021年1月4日,传来喜讯:2011—46号样品比中贵州遵义王正权、谭富碧夫妇。
就在云开雾散时,却发生了意外。由于医院系统升级,原来的2011—46编号已不在。为此,民警对该院所有符合年龄性别特征的患者重新做DNA认定,最终锁定一个叫“0346”的新编号,经与遵义法医比对核实,确认她就是小敏。
获得准确结果后,民警立即联系王正权、谭富碧夫妇,但是系统里推送的亲属号码一直无法打通。多次联系无果后,民警又通过全国法医微信群找到遵义的法医,并最终找到王正权儿子王洪的电话,这才与王正权联系上。经查,编号“0346”的女子叫小敏,1984年生,2002年在遵义失踪。
历经多次寻找失望后,王正权夫妇对着民警高雷发去的照片有些迟疑,感觉“0346”号不像记忆中的女儿。遵义到盐城,近2000公里。民警们理解家人因为路途遥远,害怕长途奔波再次失望的心理,经研究决定买飞机票把王正权请到盐城认领女儿。
1月28日傍晚,王正权和孩子舅舅谭付念乘飞机抵达盐城南洋机场,亭湖警方派员将他们接到市区并安排食宿。
1月28日深夜,出于职业严谨性,高雷对编号“0346”的女子和王正权、谭富碧夫妇血样,再次进行第三次DNA比对,结果依然准确无误。忙完所有工作,已是29日凌晨4点。
1月29日上午,王正权和谭付念在民警的带领下,来到盐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在办理交接手续时,王正权焦急地站在大厅里。突然,从电梯里迎面走出一名女子,两人相视了几秒钟,然后女子最先开口并喊了一声“爸爸!”
王正权三步并两步上去,问道:“你还记得爸爸叫什么名字吗?”
“王正权。”小敏答。
“妈妈叫什么名字?”王正权问。
“谭富碧。”小敏答道。
“感谢亭湖公安帮我找回女儿,让我们一家人在新年来临之际得以团圆。感谢党和政府把孩子抚养得这么好!”此刻,王正权紧紧拽着小敏的手,用衣袖擦拭眼泪,并激动地给家乡的妻子谭富碧报喜:“是小敏!我们马上就回去……”
当天上午,经警方和政府部门办理防疫等手续后,王正权带着女儿登上了回家的飞机。
(来源:江苏广电盐城中心站/沈春良 通讯员/吴坚 编辑/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