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欢度辛丑新春,今天(2月2日)上午,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推出“春牛祈福——辛丑年贺岁展”,展期为一个月,届时将配套推出线上展览,市民们足不出户,也可随时在云博物馆迎接牛年。
展览分为牛作年丰、福牛呈瑞、金牛奋蹄、吉牛迎春四个单元,从牛与农耕时代的生产经济活动、牛与人类生活等四个方面展现。
最早的一件文物当属开篇的牛头陶罐,陶罐腹部贴塑一个牛首形装饰,显示出牛的休憩之态。展览策展人段媛媛介绍,能够推测当时先民们已经开始了对牛的驯化,“像这一件牛头陶罐,它出土在南京的营盘山,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距今也有5000多年了,牛头陶罐是新石器时代的作品,它也是牛的造型首次在陶罐上出现。”
一旁还有陶牛车及牵牛陶俑,一块南朝时期的贵族女子出行画像砖上,刻划了牛车作为运输工具助人出行的画面,段媛媛介绍:“因为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牛车是上层社会比较受欢迎的一种交通工具,所以当时的士大夫贵族比较倾向于乘坐牛车出行,牛车因为它速度不像马车那么快,坐起来比较悠闲,所以也符合魏晋时候的人,就是率性韧带的一种魏晋风度。”
战国巴蜀文犀牛钮铜印、清代牛皮靴、明青花犀牛望月纹瓷盘……可以看出,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都占据重要位置。展览汇集南京市博物总馆各分支机构馆藏与“牛”有关的文物及藏品30余件套,还有大量非遗传承人以牛为主题创作的精美工艺品,以及丰富多彩、玲琅满目的文创产品。
在书画部分,李可染的《五牛图》以焦墨作粗线条白描,薄墨淡染牛身,风格独特。讲解员余子行介绍,李可染爱牛亦爱画牛,他常以牛自况,以鲁迅倡导的孺子牛精神自励,亦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
为了营造喜庆的节日气息,展览还设计了丰富有趣的互动活动,游客可以在展厅内动手体验壁画拼图,现场还有非遗传承人进行花灯、泥塑等项目的现场展演,让游客在赏牛、品牛中感受传统文化,体味牛的精神和牛年的淳朴与乐趣。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顾倩颖 编辑/赵梦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