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综合育人、实践育人,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家庭教育是综合育人的重要内容,家校共育又是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环节。今年省两会,教育界政协委员围绕家校共育这个主题畅所欲言,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家庭教育,引导家长与学校一起参与孩子的综合素养提升,通过家校合力,实现江苏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家长做表率 为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省政协委员 刘毓航
针对家庭教育,江苏省先后出台了《江苏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加强与改进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省政协委员、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刘毓航今年提交了关于家庭教育的提案,她在前期调研时,调查了100名教师和1000名家长,发现80%以上的对象对《条例》、《意见》不了解,也没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刘毓航建议,要综合施策,精准推进“家庭教育”相关政策的落地,特别要关心特殊家庭的教育问题。刘毓航建议,“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残疾、智障等未成年人家庭,进行强有力的督导和跟踪。”
省政协委员 鲁育宗
省政协委员、盐城外国语学校董事长鲁育宗强调,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导者,要起到孩子的表率作用,才能为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好的家长,应该要给孩子们树立一个好形象,要跟孩子们一起进步。”
学校勇担责 杜绝“家长批改作业”现象
不过,学校才是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和家庭的互相配合程度,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省人大代表 沈茂德
省人大代表、无锡南外国王国际学校中方校长沈茂德认为,家庭教育在中小学幼儿园等不同阶段,所发挥的功能也不一样,需要在学校教育的引导下,适时改变,“可能幼儿园这个阶段更多的是习惯培养,比如说我们的家庭教育,要引导孩子注意安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小学和初中阶段可能是性格形成的阶段。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可能有了梦想、责任感、爱国主义等价值观的教育,所以详细规定在不同学段的工作指导意见是非常有必要的。”
省政协委员 吴铁俊
省政协委员、镇江市第一中学校长吴铁俊表示,“家长批改作业”引发社会热议,其实就是学校和家庭职责混淆造成的。他认为,学校、老师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而不是把本应该承担的责任推给家长,“家庭更多的是侧重于孩子做人方面的教育,我们经常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永远的学校。学校主要担负孩子文化知识的传授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孩子学习如果存在一些问题,更多地需要学校的老师做出专业的判断,指出有效的方法。”
省政协委员 戚韵东
省政协委员、南京琅琊路小学校长戚韵东则建议,要打破学校围墙,构建家校共育机制,一起推动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让家长的育人观念和学校的办学理念同频共振,“我们必须要给家长一些体验的岗位,邀请他们来参与学校的决策,参加学生教师的一些评价,他们就更能够理解做教师的辛苦,当孩子的不易,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树立作为家长的育人理念。”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江苏教育频道周一至周五每天19点30分首播的《江苏教育新闻》栏目。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徐华峰 王教群 姜坚 吴红鲸 编辑/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