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化隆县,曾因拉面而得名,为了脱贫致富,当地人依靠一碗面闯出一片天。在三年前,一位江苏无锡的干部去化隆挂职副县长。化隆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公里"是如何打通的?来自江苏的发展经验又在青藏高原上书写出了怎样的传奇一页。
从青海省喇家遗址循河而上,转过几个弯,就到达了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这里就是"拉面之乡"化隆,一个以回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九曲黄河,化隆点睛。伴随着呼啸掠过的长风,和缱绻浮动的白云,四千年后,在这儿,拉面,还是亘古不变的乡土滋味。在化隆,人们热恋乡土,酣畅嗦面,大口嚼馍,可因为山大沟深,一直以来,化隆都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副区长、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王琪说,他来的时候全县没有一辆公交车,没有一家电影院,很难想象这边的孩子要走几个小时的路去上学。
德恒隆乡,化隆县六个深度贫困乡之一,也是王琪的扶贫连点乡。“大美青海的大,从生活或者说生产经营角度来说,有时候反而是一种制约,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我们这边老百姓生活之难、发展之难、以及脱贫之难”。
再难,也要走出去。1988年,首家化隆拉面店在厦门开张。凭借勤劳、果敢与乐观,如今化隆人把拉面店开到了全国各地。哪里有化隆拉面店,哪里就有"拉面办事处"。青海化隆驻无锡市"拉面办"主任马林在无锡开路搭桥,王琪则在化隆推动实施"带薪在岗实训+创业"项目,帮助更多人走上拉面创业路。
通过拉面培训,包海买夫妇走出大山,来到无锡创业。拉面扶贫窗口开进政府食堂,这是全国首例。作为娘家人,马林给很多像包海买这样的化隆人,解决了开店、办证、住房等问题。化隆人在全国开了1.8万家拉面店,三年来,仅江苏就新开化隆拉面店700多家。
2017年以来
拉面经济"带薪在岗实训+创业"项目
直接带动化隆近一万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但这,还不够。王琪一直在思考,化隆的牛肉面,为什么不能用化隆的牛羊肉?留守在化隆的将近20万人,他们完全有条件、也理应当成为拉面经济的重要一环。如何整合农户手里的牛羊,延长拉面产业链,创造更大效益呢?王琪希望,把江苏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带动农户增收的经验带到青海化隆。
为了让当地坚定信心,王琪专程安排青海省化隆县德恒隆乡乡长多杰才旦去了趟无锡。当时,整个德恒隆乡还没有集体经济收入,而锡山区一个村的集体年收入能超过一千万元,多杰被深深触动了。
青海省化隆县德恒隆乡乡长多杰才旦介绍:“以前农户是散养式的,每个家里养殖规模也不大,养殖场建成以后,我们把所有的分散养殖集中起来。”
而合作社和拉面店之间,因为商业模式的差异,没有办法直接发生联系,就需要找一个中间体。
"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
是"江苏经验"在青海化隆的成功运用
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县委书记刘建昱表示,江苏挂职干部们发挥的作用,一个是"智能导航",往哪儿走,确定了发展方向;另一个就是"科技外脑",带来了先进的发展理念,很好的技术,还可以说是"涡轮增压",就是为了让汽车跑得更快一些。
目前,化隆362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集体经济"破零",真正实现了"造血"功能。2020年4月,化隆县成功脱贫摘帽。而王琪的三年挂职生涯,也将告一段落。
路虽远,行必达。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王琪表示,“对于江苏人而言,吃面有常来常往的意思,这一根拉面萦绕的两地情缘,我将永记于心,虽然化隆脱贫摘帽了,但是江苏的帮扶不会摘,苏青两地的情谊也不会断,未来路上,我们依然会并肩向前。”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许薇 编辑/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