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吃雪来说吧。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他们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始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7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度回首,那段历史和其中的点滴故事,依旧能激起我们内心的火花。
在镇江大市口街道弥陀寺巷的一栋老式居民楼里,我们见到了今年86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方本德。
1951年5月,抗美援朝五次战役,因英勇顽强、关心战友荣立一等功。
1952年10月,冬季防卫战役,因认真负责、积极灵活当好参谋荣立三等功。
1953年5月,反击战役,因认真负责、勇敢灵活指挥战斗荣立三等功。
在老人的桌上,放着一个文件夹,一等功证书、三等功证书、抗美援朝纪念勋章、参加战斗的老照片,都被老人一一珍藏。从当初的帅气热血的毛头小伙儿,到如今历尽沧桑的耄耋老人,尽管漫长的70年过去,但当方本德说起战场上他当临时班长的故事,那神情,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1951年5月,方本德随解放军六十军180师540团步兵营步兵二连,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当时,战役进入第二次阶段,由进攻战转为阻击战。在占领鸡冠山以后,方本德所在的二排六班班长李根亨牺牲了,那时,战士们已经饿了三天肚子,体力几乎耗尽。临危受命的方本德,扛起了老班长的枪,当起了临时班长,带着11人的加强班下山找粮,开始突围。
“快到沟口,看到公路了,我们准备选择有利地形拦截敌人的运粮车。运粮车附近藏着有两三百敌人,把我们班包围了起来,想活捉我们,我们就与敌人硬拼。这时候,我和张志发不约而同地扔出反坦克手榴弹, 一片敌人倒下了,我们就趁机冲出包围圈。敌人的炮火猛烈地攻击,跟着打,我们退的山头,一片青山打成焦山一样,火烧的一样。”说起当时的经历,老人的眼里闪烁着光芒。
抗住了敌人的三次连续进攻,11人的加强班只剩下了4人。天黑后,方本德带着三名伤员,从敌人尸体上搜集到一些枪支弹药,还找到了排长张志波。在漆黑的暴雨夜里,他们沿着大山长梁摸黑行走,想找解围的部队,谁知恶劣的自然环境,又带来了新的考验。
“夜深了,大家不知不觉遇到了悬崖却没有及时发现。廖安民、陈小六、俞忠义三位同志突然滚了下去,幸好有一棵小树挂住了我的背包带,我才没有落下去。一直等到天亮,排长张志波用葛藤把我拉上了悬崖。”老人说,当他俩绕道走下悬崖,看到了之前落崖同志的遗体,正当二人准备把战友们的遗体掩埋起来时,敌人的三辆坦克掩护兵来了。
“几百个敌人上山搜山,又打枪,又投手榴弹,我的背包被打了两三个这么大的洞。”老人伸手比划道。这时排长张志波再也走不动了,他无奈地劝说方本德先走,但方本德坚决不同意:“我们要坚持,我就把他扶着,穿丛林、翻大山。”
七天七夜,没水没粮,还带着伤员,两人终于与前线部队成功会合。方老告诉我们,当时他身上携带了转盘冲锋枪子弹50发,手枪子弹7发,美式卡宾枪子弹20发,美式手榴弹5枚,最后打得只剩下手枪子弹1发,手榴弹1枚。“现在想来都觉得不可思议,那时候怎么那么有力气?我想一定是坚定的信念,一直支撑着我。”
方老告诉我们,这场战役持续了半个月,他们只能以树皮充饥、喝水解渴,最艰难的时候,甚至吃过马粪。“马粪里有不少没消化完全的草料渣,我们就从草料里面一颗一颗地抠一点黄豆出来吃。这常人难以想象的东西,在当时竟成为了战士们救命的口粮!”
硝烟弥漫的战场,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远去,但那些名字,却深深铭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李根亨,张志发,廖安民,陈小六,俞忠义……方本德也经常念叨着这些他最可爱的战友们:“过去穿不暖,吃不饱,现在穿得暖,吃不了。我看到中国日益富强,群众生活越过越好,我感到很幸福,作为共产党员,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人民生活好,我想这也是他们的心愿。”
在那曾经的战场,青山处处埋忠骨,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日中华,山河无恙,国富民强,这盛世,如你所愿!
(来源:江苏广电镇江中心站/冯源 柳放 丁峰 编辑/俞思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