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入秋后,天气逐渐转凉。很多人都觉得应该“冻一冻”,反而能提高自身免疫力。这个说法真的适合每一个人吗?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陈龙副主任医师表示,适当“冻一冻”,有益身体健康,但以下四类人群不适合“秋冻”。
心脑血管疾病
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宜“秋冻”。气温降低往往会直接引起外周血管的收缩,管腔狭窄血管痉挛,大大增加心绞痛、心肌梗死发生的风险;而周围血管阻力的增加往往会带来血压的明显波动,不仅使得血压控制更为困难,同时也增加了心脏的负担,严重者还会增加血管脆性,导致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不宜“秋冻”。一方面,秋冬时节草枯叶落,空气中的过敏原较往常大大增加,加上刺激性的烟雾粉尘等,均是诱发慢性支气管炎发作进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这类患者本身多合并有呼吸道慢性炎症,对气温和湿度的变化更为敏感,秋冻不仅不能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还可能诱发支气管炎症状的发作,增加呼吸道感染的几率。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不宜“秋冻”。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有周围血管神经的病变。冷空气的刺激往往会加重外周血管的收缩,引起血管痉挛。在这类患者中,肢体远端灌注的进一步减少则会加重微循环障碍,从而导致糖尿病患者远端组织的坏死、糖尿病足的发生。遇到这类情况,需要及时就医,以免出现截趾等更为严重的后果。
胃肠疾病
合并有胃肠疾病的患者也不宜“秋冻”。秋天也是胃肠疾病的多发季节,且深秋时节,气温变化无常,肠胃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冷空气的侵犯,可以直接引起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引起多种消化道不良反应;同时,冷空气的刺激使血液中的组胺增多,胃酸分泌亢进,容易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严重者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
因此,“秋冻”要做到因人而异。适当的“秋冻”本质上是一种耐寒训练,科学有度的“秋冻”能够强身健体。对健康人群而言,在日照温度20℃以上的环境下,人们可以适当减少添衣。但如果出现气温骤降或是进入初冬季节之后,则需要注意,尤其是合并有心脑血管病、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胃肠疾病的患者,更不可盲目“秋冻”。天气转凉,防寒保暖才是正确的选择。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郑凌 编辑/赵梦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