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回归情感的教育实践家朱小蔓

2020年08月11日 07:26:31 | 作者:黄迪 | 来源:荔枝网 | 点击:正在获取...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e6ec6b05e4d94733aec59f02dff35bfd 25285938 2020-08-11 07:26:31 /a/20200811/e6ec6b05e4d94733aec59f02dff35bfd.shtml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教育学家、中国情感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兼党委书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原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研究所首任所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小蔓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8月10日15:00在南京逝世,享年73岁。

  朱小蔓生平简介:

  1947年12月生,江苏南京人,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莫斯科大学访问学者,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外籍院士、院士主席团成员。我国知名教育学家、教育家。首届“当代教育名家”,入选改革开放40年“教育人物40名”名单。个人专著《情感教育论纲》(1993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编著作《反思与构建——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理论研究(1997年)》,获教育部师范司基础教育改革优秀成果一等奖。2016年起,担任人教版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的总主编。主要研究领域和兴趣为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教师教育及教育哲学等。

  保持初心的科研者

  1973年朱小蔓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88年在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获哲学硕士,1992年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博士。1992-1993年在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做访问学者,专攻道德哲学。

  浸润于学术科研的探讨求知过程在她的心里深深埋下了学术科研的种子,这粒种子在学习过程中慢慢生长成大树;在从政过程中,学术科研这棵大树变得更加枝繁叶茂。从政不是她的本意,但出于自己的革命情怀,她还是选择了教育和政治双肩挑。从政的过程是繁忙的,但朱小蔓凭借教育家的敏锐观察力,从这些繁琐的事物中发现所做工作的经验、感受都可以转化为教育思考能力,使知识和实践产生联结。

  无论多么疲惫不堪,只要谈及学术问题,她总能立刻变得神采飞扬;她的眼睛慢慢放光、面部表情渐渐生动、思维越来越活跃,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教育仿佛她全部的动力源泉。与她一同求学于南师的鲁洁先生这样评价她:“让我欣慰的是,她做了三十几年行政,似乎不在乎官位,更不善于权术,保持着教师,学者的本色和天真。”对于这样一位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着学术科研初心的教育者,我们肃然起敬。时光会消磨很多东西,却无法磨去朱小蔓的学术科研之心。

  重情感教育的教育者

  作为一名教师,朱小蔓反对重认知,轻情感的教育,她始终提倡着情感教育。“如果学生的情感心灵没有因为对学业的厌恶拒绝而闭锁僵硬,那么开放的、自由活泼的心灵便是块播种并生长真善美人格品质的丰茂绿地。”学生心灵始终是她关注的重点。

  她的学生刘慧(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在自己的论文中这样形容自己的恩师:“真正的师爱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在师生互动的具体情境中,由教师的言行表达出来的。先生的情感教育理念早已化作了行动,无形中影响了我们的成长。”

  情感教育之魂不仅体现在她自己教导学生的过程中,还体现在她对教师的指导上。她倡导以发展教师的“情感人格素养”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模式,倡导教师要竭力做到俯下身来看见学生。同时,她还创建了情感师范教育,倡导在各级师范教育中,加强对师范生情感素养方面的培养,使师范生不仅在认知、技能水平上达到师范教育目标,而且在未来的师范职业中,能够与学生顺利进行情感交流,胜任对学生情感导向的教育工作,将来真正能够做到俯下身来看见学生。

  做道德教育的引领者

  “教师就应该做一名情感丰富的人,摒弃静态的、权威的、一厢情愿的、单向度的爱,在积极的对话之中敞开自我生命和不断成长,创生一种共同的、享用道德的教育生活。”这是朱小蔓在做讲座时引用过的 《学会关心—一另一种教育模式》中的一句话。朱小蔓认为情感素质及其表达能力原本是教师专业能力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和一线教师对此缺乏关注。这种教师情感表达的缺乏即使在职后也并未得到改善。她始终认为外显的情感能力背后是教师的情感人文素质。情感表达的适切性在于教师的人文素养能否站在为学生提供援助的立场,做出妥帖、智慧的处理。

  在《中国教师》的专访中,她说:“如果教师具备情感素质和能力,锻炼出足够和适切的敏感,就能比较顺畅地沟通和应答,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对教师和同伴做出关心的回馈,那么,教师也就能在职业生涯中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乐趣和价值,享受自己的劳动。”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教师的情感表达既是自身人文素养的体现,也是贴近学生心灵的方式,更是教学过程中的快乐源泉之一。

  全国知名校长柳袁照曾说过:对当下的教育家,假如有人问我:你最钦佩的是哪十个?我会不假思索地说:其中有朱小蔓。假如又问:六个呢?我仍会不加思索地说:其中有朱小蔓。假如三个呢?我仍会说其中有朱小蔓。甚至我会由衷地愿意说:我最钦佩朱小蔓先生。她的道德、文章,她的学术涵养,都是我十分敬仰的。在教育界中,人们都喜欢尊称朱小蔓为先生。提到朱小蔓道德、文章,她的学术涵养,都对她都十分敬仰。与朱先生平常的交往,正是在不知不觉正经受着美妙的“道德教育”。

  国家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这样评价朱小蔓:“不仅是她的学养,更重要是她的人品,她对同志的真诚,对工作的执着,她对教育的情怀都是令人感动的,所以她是一位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教育家。”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说:“说她是教育理论家,因为她创立了情感教育理论,拓展了道德教育的新领域,也拓展了课程改革的新领域,在育人的方式上,提供了一个新的向度,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指导。”

  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

  朱小蔓的专著、国内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与奠基之作《情感教育论纲》(以下简称《论 纲》)第三版2019年正式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从1993年《论纲》完成算起,距今已有27年。

  《论纲》是朱小蔓完成于1992年的博士论文,次年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论纲》首次出版,便引起强烈反响,1994年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梅仲荪老师曾在1996年第6期《教育研究》专门撰文,对其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英国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皮特·朗教授曾经还让其学生将《论纲》大部分译成英文作为开设情感教育课程的参考资料。2007年,《论纲》由人民出版社重版。

  27年在人类历史和学术发展的长河中是短暂的一瞬间,而在朱小蔓个人的学术生命当中,却是一个奠定基础、经受检验、关心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拓宽的学术、学脉延展历程。

  《论纲》关心道德问题,并聚焦“情感”这一人的整体发育的“根基”;构想情感教育的目标与过程,勾勒出情感教育的实践蓝图;关心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哲学地思考人的成长和教育问题。

  20多年过去了,朱小蔓当年的疾呼以及在《论纲》中基于情感建立的这一教育的理论构想和提出的教育哲学立场,在今天愈发地显见它的价值和意义。今天读来,不仅不觉得过时,而且尤觉新鲜与珍贵,它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少有的“另一种声音”。尽管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总有它必然要走的历程和道路,教育也概莫能外,但是任何时候都需要这样一些不同的声音来提醒、警示我们,让我们不要忘记思考“人是什么”“教育为了什么”这样一些人类、人生和教育的终极问题,帮助、引导我们保持和唤醒人身上那些可贵的良知、善意和精神。 

  朱小蔓——情感教育实践

  2014年,朱小蔓选择了南通田家炳中学作为她所领衔的情感教育项目种子学校。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这样评价朱小蔓:“她是教育理论家,也是教育实践家。情感教育是中国发展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她为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课程建设,德育教材的建设,都做出了非常积极的努力和重要的贡献。她改变了我们国家的道德课堂的现状,引导到一个新的方向去了,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在朱小蔓近6年的指导下,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坚持“情感与认知和谐共生、理论与实践相携共契、学校与家庭砥砺共进”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情感教育的生态构建,校园变得越来越温暖,管理交流与教育交流变得越来越畅达。校园处处散发情感文化气息,诚信超市、诚信考场、仪式课程体现了校园情感文明素养。

  与此同时,在田家炳基金会的支持下,朱小蔓完成了教师情感素养培养的系统研究任务,经过四年的努力,组织出版了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建构操作手册。在南通田家炳中学的教师情感素养工作坊中,朱小蔓团队借助《手册》,对老师们进行系统的情感素养提升培训工作。

  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教科处主任助理葛婷婷说:“学生刚进入课堂的时候,应该说他是拘谨的,他也是紧张的,这时候教师需要有一定的情感调试能力,让学生在进入课堂的时候能够很快抓住课堂的主题,进入这样的话题,让学生嗨起来,让他每个细胞燃动起来,让他很快能投入进课堂,进入课堂这种状态,慢慢的他需要情感的一种调试,我们更多地去关注学生,通过他们自主地投入,自主地对课堂探究,来发现知识,来解决问题。”

  谁曾想,这样一个在别人眼中兢兢业业的教育家实践家,已经和病魔整整斗争了20年。期间,她经历过胃癌、肺癌。她始终像一个无畏的战士,笑对一切。她有记录的习惯,翻开她2018年的笔记,除了工作上的心得体会,还有对自己病情进展和变化的点滴记录。

  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校长陈永兵告诉记者:“朱小蔓从来不把她的癌细胞当做是她工作的一个阻力,相反的是,她很好地协调了她对病魔相处过程中,同样把她工作的热情和激情发挥到了极致,当她的病魔再一次复发的时候,她跟她的癌细胞说,以前可能她忽视了他们的存在。现在我们一起和平共处,她以这样的心态来看待她的生命,同时也把这种精神力量以这种方式传递给我们,所以我们的同事都说朱老师是一个行走的活的课堂。她到哪里都给我们极大的滋养和感召。”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黄迪 编辑/陈进)

标签:正在获取...

来源:荔枝网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