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遗迹“高颜值”归来:清代祠堂与校园和谐共生,民国建筑群秒变文艺街区!

2020年06月12日 16:44:28 | 作者:黎明 | 来源:荔枝网 | 点击:正在获取...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0c2f8a8aa6724eaf89630ddd1b235aa7 23729917 2020-06-12 16:44:28 /a/20200612/0c2f8a8aa6724eaf89630ddd1b235aa7.shtml

  6月13日,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文物赋彩全面小康"。江苏历史文化遗存众多,秉持精心保护、合理呈现的原则,让文化遗产充分融入现代生活,彰显文化的力量。南京曾公祠和颐和路,清代祠堂怎么与校园和谐共生?民国建筑群如何秒变文艺街区?……探究在变与不变中,古老和现代相互交融。

  清代祠堂拼图式修复 将与校园和谐共生

  南京九条巷的巷子口就是钟英中学北校区,而清·曾国祠深藏其中。

  曾公祠始建于1891年,它是为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而建的专祠。由于年久失修,祠堂牌楼一度向南发生了倾斜,倾斜的最大落差达到了20厘米。

  为了对倾斜的八字形雕花砖砌牌楼进行结构性修复,2019年5月,专家拿出了一个类似拼图的修缮方案。首先他们对牌楼上的8500块青砖一一编号,然后对需要修复的部位进行剥离。

  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项目经理王新军告诉记者:“我们取下了大概3500块的砖细,拿下来分门别类再进行修缮,修缮完以后请工匠师傅再放到原方位去。这对构建的打磨度,缝口的严丝合缝度要求非常高,所以非常耗时。”

  经过一年多的修复,目前,曾公祠的牌楼、三进院落、享殿、寝殿以及东西耳房、厢房已经全部修缮完成。

  其中,保存完好的清代彩绘大梁,也得以重见天日。王新军介绍说:“我们把这个牌楼上面的吊顶拆除后,就发现中间是有这样一根当时建造时留下的彩画梁。上面有太阳、月亮、龙饰,颜色非常纯正。”

  129岁的曾公祠,随着岁月的改变,它的功能也在不断变化。从一开始的祠堂,到民国时期,成了蒙藏委员会的办公场所,后来又融入到校园当中,成为校园的办公室。在修缮一新之后,曾公祠又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和大家见面呢?

  南京市秦淮区文旅局文物保护科科长李宝云表示:“我们准备把它打造为秦淮区的一个教育史馆,做一些教育大家、教育名人的展示,最大化地讲好秦淮故事,让文物活起来。”

  民国建筑群"打开门" 成最美文艺街区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目前南京颐和路现存285处民国建筑,其中有33处已经完成了修缮,对外开放。市民可以推门而入,直接去探寻建筑背后的故事。

  南京颐和路35号,是墨西哥大使馆旧址。2019年6月修缮后,这里作为中国以色列(南京)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并对市民免费开放。

  南京颐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业宁告诉记者:“整个颐和路285处院落里面,未来的109处是实施开放的,目前我们的12街区33处院落已经形成开放,下一步是对剩余的76处完成修缮和开放工作。涉及到的功能更多是文化展示、博览、部分商业配套、旅游集散等。”

  南京颐和路片区的民国建筑风格迥异,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如今也是市民和游客最爱拍照打卡的文艺街区。随着修缮的建筑逐渐连珠成串,南京将打造一条民国名人故居旅游线路,让游人行走其中,既能触摸到历史,又能看到鲜活的城市生活。

  肖业宁介绍说:“我们在保存原真性的基础上,要结合使用功能来进行修缮和活化利用,考虑到这个院落目前是以围墙封闭为主,未来会在一些院落的围墙上,通过开门洞串联的方式,把院落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可以在院落中穿行的特色游线。我们计划是在三年内把它打造完成,形成开放的成片效果,然后部分点状的院落腾空之后,拿到一栋修缮一栋。”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黎明 编辑/韩瑜)

标签:正在获取...

来源:荔枝网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