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是第15个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文物赋彩全面小康"。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近年来,南京每年开展抢救性维修、加固、修缮文物工程近30个。近日,记者跟随南京文旅专家探访多处正在修缮的遗迹,看看这些文化遗产如何被保护和利用。今天(6月11日),记者带大家打卡"金陵古风第一村"——佘村。
今年4月,107个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单出炉,南京市江宁区佘村"上榜"。走进"金陵古风第一村"——佘村,首先要到游客中心领取一份导览图,然后按图索骥打卡佘村"七古"。
所谓"七古",指的就是村里的古宅子、古祠堂、古树、古花、古井、古窑、古铁,它们都有数百年历史,每一个都是关于时光的故事。
"七古"中,古宅子——潘氏住宅是村里最具价值的建筑文化遗产之一。据史料记载,明末,潘氏始祖为躲避战火由河南迁徙到佘村。清顺治初年,巨商潘恒才耗时17年建成潘氏住宅,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结构周密严谨,均为三进穿堂式高墙深院。
佘村潘氏住宅,也被称为"九十九间半",仅存的六十六间因战乱、火灾,以及年久失修,出现了大面积的坍塌和损毁。2017年开始,一场和时间赛跑的古建筑修复抢救工程正式展开。
潘氏住宅产权分属30户潘氏后人所有,意见难以统一,修缮工作困难重重。当地政府和文旅部门决定采取"回购多少、修多少"的模式分步修缮。三年多来,当地投入1600多万元,目前已经完成了近90%的古建筑修复。
江苏江都古典园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吉春告诉记者:“木材、砖,包括地面的青石板,都是从外地收集过来的老材料。我们有专门做砖雕的、专门做木雕的工匠,按照清时老宅的修旧如故,一步一步把它修复起来。”
潘氏住宅当中最值得一看的,就是这个老门楼,它象征的是主人的身份。门楼上有"狮子滚绣球"的石雕,再往上就是非常精美的砖雕,上面刻有"天赐纯嘏"这四个字,寓意上天赐予的福气。
另外,门楼上还有七幅图案砖雕,全部取自于戏剧故事,门楼保存之完好,在南京的古宅当中也是非常少见的。
到今年7月底,潘氏住宅和潘氏宗祠都将全部修缮完工。潘氏住宅将打造成一处建筑艺术博物馆,而潘氏宗祠也将被开发为村史馆和民俗馆,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开放。
保护古村落,"见物"还要"见人",为避免村子"空心化"、留住"烟火气",当地政府出资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老房外立面出新、铺设雨污管网、为农家乐配建停车位、打造旅游A级厕所……让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与青山绿水相映衬。2019年,佘村累计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成为乡村游的热门打卡地。
东南大学建设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遗产院院长助理陈建刚表示:“佘村是保护古村落一个较好的探索,刚开始是做一个单纯的文物修缮,到后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一起打造,这样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给老百姓带来实惠。”
更多精彩内容,请收看18:30在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播出的《新闻360》栏目。或者下载我苏网、荔枝新闻APP。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黎明 编辑/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