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9日)是国际档案日,主题是“档案见证小康路、聚焦扶贫决胜期”。提起档案,总觉得是尘封在柜子中厚实的册子,记录着密密麻麻的信息,其实档案与我们生活、与当下社会息息相关,以不同的载体记录着城市变迁和人类故事,无论是沧海桑田的变化还是细枝末节的变动,档案都在续写中。
在淮安市档案馆的展厅有一份1981年3月4日的《人民日报》,上面登了一篇长篇通讯《春到上塘》,介绍了当时淮阴地区最穷的泗洪上塘公社的巨大转变。淮安市档案馆馆长金德海:“因为改革开放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当年也就是三四百斤,联产承包以后,接近要翻一番,精神面貌也在变化。”
并非纸质文字才能成为档案,宿迁市档案馆业务指导处周庭羽说,档案没有形式限制,文书、业务、实物、志书等类型均能录入档案,光脱贫攻坚领域,档案就有300多卷,图片3300多张和少量实物,累计整理文字资料40万字,音视频资料超过了1T,内容包含比如省委驻宿各扶贫工作队、重点帮扶地区等的扶贫档案,并且建立了专题数据库。
档案不光是记录城市变迁的载体,在确保档案隐私得到保护的前提下,更是给大众宣传教育的“课本”,让柜子里的档案资料“活起来”、“立起来”,尽可能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好扶贫档案,做到“精准扶贫,档案同行”。
对于今年举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如皋档案局收集了100余件见证物,记住这场共克时艰的全面抗“疫”战,如皋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余秋里回到如皋后,捐了几件纪念物品,“回来那天的飞机票,还有一个是我武汉市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的工作证,不光代表我这一段经历,代表全国所有的白衣战士的经历,就是说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危险,这种精神我觉得要发扬光大。”
南京市档案馆打造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档案专题数据库,目前已经接收征集文书档案、实物、视频资料等疫情防控档案资料16000余卷件,照片9000余张。南京市档案馆一级调研员张建宁介绍,这部分档案在有效保管的同时,还要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利用,为今后面对新的一些情况、一些重要的公共事件发生的时候,利用过去形成的档案资料来进行资证参考,也发挥这部分档案的一些重要的作用。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抗击疫情……时代在变,档案随之更新,打开一份材料,便是走进一段历史。扬中市档案馆办公室副主任朱薇说:“主要是想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小康发展之路,40多年来的发展之路,我们经历了什么,从无到有,让大家能够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顾倩颖 编辑/赵梦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