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粮食“怎么种、靠谁种”?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正在努力给出答案,他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农机、农艺和智能融合创新,开展小麦栽培田间作业“无人化”生产成套技术研究与示范,实现了粮食稳定丰产。专家组对实验田块实产验收显示,示范方平均亩产618.87公斤,其中最高产田块亩产达到665.18公斤。
昨天(6月7日),在位于盐城大丰的江苏大中农场,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组织的专家组正在对“无人化”栽培技术的麦田进行实产验收。
现场,专家组随机抽取代表性田块进行实割验产。
经过收割、称重、测量水分等程序,最终算出示范方平均亩产618.87公斤,其中最高产田块亩产达665.18公斤。
这个成果说明了什么?又为什么要开展“无人化”粮食生产技术研究呢?时间回溯到2017年,当时,江苏粮食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如何推进农业生产由机械化向以智能化为核心的“无人化”生产方向迈进,亟待科学系统地进行探索与解决。为此,扬州大学确立小麦栽培“无人化”思路,随后研究形成了九道工序一次完成的“耕种管”一体化丰产农艺,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了小麦“无人化”生产的有效路径。
验收专家组认为,小麦栽培田间作业“无人化”生产技术不仅大幅度减轻了小麦田间栽培作业强度,提高了麦作舒适度,而且有利于小麦规模化稳定丰产,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抓好粮食生产,事关14亿中国人的“饭碗”。张洪程表示,今年将加大相关技术研究与示范,把“无人化”生产技术应用到水稻生产上,形成可复制的体系和模式,在国内逐步推广,改变千年以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
(来源:《零距离》记者/范涤青 张泉 张宏远 扬州台 编辑/赵梦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