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咱走南闯北到处给别人盖房子,就是为了挣点钱把自家老房子翻个新,这下好了,政府给咱直接换了新房子,我说老张,咱哥俩可得好好干,以后我们在这新小区就是邻居啦。”3月18日上午,在连云港海州区板浦香浦世家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现场,戴着口罩、安全帽“全副武装”的建筑工人李永浩和张勇一边唠着家常,一边砌砖抹墙。现场施工负责人杜甚利介绍,项目占地约82亩,共建设住宅501套,总建筑面积94309平方米,预计投资4.1亿元,项目建成后还将配套建设小学、幼儿园和党群服务中心。据了解,相似的场景,在海州区浦南镇康宁社区、新坝镇沙杭、板浦疃辛新村等5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现场随处可见。
牵住“牛鼻子” 抓到点子上
“民生乃民之生计,安居乃民之所盼。”去年以来,连云港海州区切实把改善农民住房条件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牛鼻子”工程,坚持紧贴农民需求,注重统筹谋划,加强示范引领,走出了一条具有海州特色的农村新型集中居住区建设新路子。“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势在必行、非抓不可、必须抓好。”海州区住建局局长赵明说。为统筹规范农民建房工作,海州区按照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原则,采取进城入镇、老村提升、新老结合,新建为主等改善模式,一村一策,分类施策;对进城入镇、进新型农村社区、就地翻建的农民,从农房拆除、宅基地退出、购房补助、公共服务保障等方面新出台7项优惠政策。此外,为多快好省建好农民集中居住区,海州区坚持农民少贴钱、乡村不负债、政府可承受原则,精心设计“退老宅换新房不贴钱”房型,推出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农民的大中小系列房型;采取统建、代建、联建、自建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地减少农民因建房带来的经济负担。
摁下“快进键” 进度赶上来
鼠年伊始,一场猝不及防的疫情,打乱了原有工作计划。为把失去的时间尽快抢回来,今年以来,海州区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农房改造,确保“两不误”、“两促进”。
“项目实施都是封闭式管理,人员吃住在工地,工地每天定时消毒,人员早中晚测体温,我们在确保疫情防控与安全生产的基础上,组织60多名施工人员加班加点,加快工程进度,争取早日让乡亲们住上新房子。”杜甚利介绍。自去年起,海州区住建局联合扶贫办、民政、残联部门共同开展四类重点对象危房集中专项摸排“回头看”,稳妥改善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低保户、贫困残疾户住房条件,设立危改工作台账和“一户一档”材料。截至目前,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工程已全部完成,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1299户,其中进城入镇987户,新型农村社区项目改善208户,D级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104户。
变“要我搬”为“我要搬”
“张书记,我家啥时候拆迁啊?我们也想早点搬进新小区啊,这设计图上小区规划得太漂亮了,环境好,而且配套齐全。”近日,浦南镇康宁社区党委书记张书战接待了好几拨群众,他们都希望尽早搬迁住上舒适的新农房。为切实让农民搬得出,住得好,海州区还把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与优化人居环境相结合,积极推进最美村庄,水系、道路、田园和乡风共建共享,全力打造宜居家园。今年,海州区重抓统筹规范,统筹谋划城乡布局、政策资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计划投资3.2亿元实施农村污水设施补短板工程,建设镇区配套支管网8.5公里,完成43个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新建农村公共厕所50座;建设“四好农村路”,年内投入2.95亿元完成75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打造风景农路;投资1500万元,分别新建10家区级图书分馆和10家文化馆分馆;完成179个村(社区)基础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致力打造一批“远可看、近可游、居可养”的美丽乡村。
(来源:江苏广电连云港中心站/吴斌 通讯员/王一平 曹坤 王影 编辑/俞思琼)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