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抗疫战士、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消化科田野医生在武汉“满月”的日子。他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他向着蓝天高擎着的工作牌,然后手工添加了一个被抛到空中的口罩和护目镜,下面写了八个字“武汉解封、指日可待”,这也是数万名一线医护战士和举国上下共同努力的战果。
在这场疫情中,许多人满怀眷恋告别了这个世界,家庭破碎,骨肉分离。面对惊恐不安的患者、面对陌生狡猾的病毒,武汉当地一线医生不幸被感染甚至病逝的消息,更让人喘不过气来。
“若有战,召必回”、“疫情不散,婚期延迟”、“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一封封请战书是医护人员的勇气和决心。面对艰难险阻,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消化科医护人员挺身而出、踊跃报名,副主任医师田野、护士张蒙、神经内分泌肿瘤病区徐瑞彤主动请缨,代表着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心和老年消化科出征,奔赴武汉抗疫一线。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面对不断攀升的确诊数字、死亡数字,对每一个逆行者都是严峻的考验。田野当时是瞒着父母去前线,母亲得知消息后心疼得流泪了。父亲曾是一名军人,不善言辞的他只坚定地吐出几个字:“儿子必须得去。”
江苏省人民医院整建制接管了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就是与死神抢人。来支援的都是精英部队,素质非比寻常。正是这支出色的队伍,配合默契,让一次次危重病情转危为安。
面对确诊患者数字的持续上升、ICU收治危重患者人数不断增加,病情复杂的程度、救治难度也在重重叠加,病房插管、血液透析、人工肺膜等等措施对体力、技术要求逐步加大,同时被传染的风险也呈倍数放大。工作中需隔着厚厚防护服、戴双层外科手套操作,无法使用听诊器,因为同时戴眼罩和面罩看不清、听不到也摸不准,连抽取动脉血气难度都困难很多,工作压力和难度前所未有。
田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战地环境下,面对复杂病情,一开始忧心忡忡,不要说精准救治,连查房时和患者交流都很困难,尤其是老年人那一口方言,完全听不懂。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消化科给与了强大和及时的支持,田野用手机视频连线后方的汤琪云教授团队,他描述所见所思所想,其他成员提出各自看法,最后汤琪云教授会形成初步结论并提出探索方向,利用前线现有条件指导田野在操作,独创性地设计出胃管盲听置入法和非常实用的图文交流查房法。
田野是国内知名内镜专家汤琪云教授得力的助手之一。抵达武汉后,他和其他战士一样,脸被口罩勒伤、手被消毒水泡烂。每次进舱按流程规范穿戴防护,不给病毒可乘之机,可能是“捂”得久,出舱后经常头疼。这是一种持续的钝痛,有时眼睛会肿。有一次,夜里头疼得非常厉害,意识告诉自己要吃散利痛,但身体却爬不起来。第二天,他依然正常进舱。田野告诉记者,这种不适感应该是普遍存在的,但队员们都坚持克服了。
医学界有一句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汤琪云教授心系抗“疫”最新进展,时刻牵挂着老年消化科派出去与病毒殊死作战的田野、张蒙、徐瑞彤,同时联系安慰着他们的家人。汤琪云教授说:“要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自己”,“制服疾病,需要从它的产生、发展当中找出规律,从薄弱处下手并最终战胜它,需要时间去研究无数案例……”
好消息从一线频频传来,就在前几天,田野在微信中振奋地告诉后方:“快了,快了,一个月苦战,已看见曙光了!”他幽默地说:“请大家放心,在武汉后勤王处把战士们照顾得非常好,切身感受到控制疫情艰难,控制体重更艰难!”
(来源:江苏广电南京中心站/杨威 插画提供/田野 编辑/苏月)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