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一亿年前的远古世界,地球表面的植物绝大多数是像水杉一样的裸子植物,它们的繁衍不仅依靠风力传播花粉,还依靠一种长嘴小虫子。近日,中科院科研团队通过对白垩纪时期的缅甸琥珀昆虫化石研究,揭示了这类生物的长口器起源。
这种小虫子叫“蝎蛉”,只有7毫米长。它们是中生代的一类特殊昆虫,有特化的、明显伸长的口器,也正是长长的口器,让它们成为了远古世界里的“传粉小使者”。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博告诉记者:“刚拿到标本的时候,我们只能隐隐约约看到,它可能有一个比较长的口器,然后我们经过多次打磨,把琥珀磨薄以后在高倍显微镜下放大,就可以明显看到它从头部伸出来长长的口器,虽然它的口器很纤细,但是在显微镜下它的细节展示的非常好,比如里面舌的构造,外面包裹着的一些毛的构造都看得非常清楚。”
研究团队对38个化石类群的54个特征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这种蝎蛉的长口器要比原来猜想的起源更早。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博介绍:“发现长口器蝎蛉的长口器只演化了一次,而且它们很早,大概在二叠纪,也就是2.5亿年前,就已经演化出来了这种结构,也就说明当时长嘴蝎蛉与植物之间,这种紧密的传粉关系,可能在古生代就已经演化出来了,这对我们认识早期传粉昆虫与植物之间的古生态关系,提供了非常难得的一些证据。”
目前,在缅甸琥珀中已经发现了包括长翅目、脉翅目和双翅目在内的至少5个科的长口器昆虫,进一步表明了白垩纪中期传粉昆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为我们了解传粉和吸血昆虫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证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科学》杂志子刊《科学进展》上发表。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吕莹莹 编辑/梁瑄)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