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举行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南京一中朗诵社团第六年朗诵《和平宣言》,这些学生都是非专业人士,但他们饱含着悲愤的历史控诉和庄严的和平祈愿,感动了万千观众。这支队伍背后有怎样的故事,他们又是如何炼成的呢?
2019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现场
【崔自鑫:17岁生日这天 我领诵《和平宣言》】
2019年12月12日下午,崔自鑫在集训
领诵的学生叫崔自鑫,出生于2002年12月13日,自从知道自己的生日和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是同一天,他就产生了一个愿望,要在生日这天来悼念死难者、为和平祈愿,“我希望通过更多的方式来传递和平,来让人们了解这段历史,珍惜和平”。
【林舒菡:我外公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林舒菡是朗诵队成员,她的外公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而外曾祖父则被杀害,“对我来说,朗诵《和平宣言》不仅仅是铭记历史、祈愿和平,也是对我去世的家人表达哀思,对那些无辜死难者表达悼念的一种方式”。
2019年12月12日下午,林舒菡在朗诵社集训中
【指导老师:比技巧更重要的是情感】
从2014年起,南京一中连续六年承担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和平宣言》的朗诵任务,并为此成立了"和平朗诵社"。朗诵社每年9月到11月进行社团训练,11月到12月13日前进行每周六天、每天两小时的集训。
2017年,《和平宣言》作者冯亦同先生向朗诵社学生讲述创作过程
此外,朗诵社还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听相关历史讲座、定期看相关历史纪录片,与《和平宣言》作者冯亦同先生交流、了解创作过程,接受多位朗诵名家指导,进行朗诵技巧和情感表达的培训。
2016年,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副院长董蓓指导朗诵
南京一中校友、省演艺集团青年主持人张路六年来一直担任朗诵社指导老师,他告诉记者,就朗诵《和平宣言》来说,学生的情感表达比朗诵技巧更重要,“比如今年朗诵的整体风格就有一些细微的变化,更倾向于守望和平这个角度,要从情感上表现出这种细微差异,你会发现朗诵后半程守望和平的部分,它的情绪要更激昂一些,感情更充沛一些”。
2019年12月12日,张路在指导朗诵社学生集训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姚伟 王教群 编辑/玉洁)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