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抵万金”!这些“南大人”的家书讲述时代故事

2019年08月23日 14:39:29 | 作者:黄迪 王教群 | 来源:荔枝网 | 点击:正在获取...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c50410ea690b452490f183c45930c00b 19651660 2019-08-23 14:39:29 /a/20190823/c50410ea690b452490f183c45930c00b.shtml

  首次公开的南京大学生物系郑集教授与家人的书信都写了什么?上世纪六十年代,南大地质工作室的蒋浩深家书里有着哪些时代特征?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经过一个月时间,将这些带着时代记忆的书信展示了出来。

  这首诗是南京大学文学院莫砺锋教授,在结婚三十周年时写给爱妻的组诗中的一首,这几行短诗既是深情告白的家书,也是多年夫妻相濡以沫的回忆。

  纸短情长,素笺暖心,家书是亲人间沟通的情感载体,亦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形式。一百多年来,无数学子在南大求学问道孜孜进取,众多学者在南大传道授业阐求真理 。这些南大人用家书记录百年南大的历史变迁和精神传承。那一封封信笺,是书写者深厚的家校情怀;是励学敦行的精神风骨;是诚朴雄伟,巍巍大学之道。

  从一家旧书网站获得南大生物系郑集教授家书时,历史的沉淀让这一张泛黄的信纸变得厚重起来。

  郑集是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衰老生化研究学科的奠基人,生于1900年,逝于2010年8月,享年110周岁,堪称“世界最长寿教授”。105岁高龄时,他被英国剑桥国际人物传记中心授予“21世纪最有成就奖”。108岁时,他依然思维敏捷,身体硬朗,编辑出版了《鉴证长寿:百岁教授的养生经》,向人们讲授他独特的养生之道。

  这封信是郑集教授长子郑登礼写给他的,在其中,儿子向母亲详细提出了健康上的建议,“妈妈腿部有些浮肿,这可能与心脏功能衰退有关,应请心血管科医生来看看,服一些对症的药,看看能否消肿”;给父亲通报其书稿出版事宜,“爸爸的书稿与两封来信都收到了,因为出差刚回来,所以没有给爸爸回信。她说负责请人编辑出版,请爸爸放心。”另外还讲述孩子的考试情况,无非是家长里短,却字里行间都是拳拳之心。据旧书网站店家汪厚载先生介绍,郑集先生的这些家书是夹在郑老与出版社通信中的,因此得以保存。

  南大家书小组的负责人李志强说:“他(郑登礼)在信里提到他的女儿,应该是郑集教授的孙女,提到给她上补习班,说功课考到多少分,就觉得很有感触,平常父母跟亲戚之间聊天,都会说这孩子考多少分,这门考多少分,这门课没考,哪门课考了100分,这个语气里面颇有这种骄傲自豪的感觉。虽然过了很多年,大家觉得这种感受、这种情景是相同的。”

  信件的衰落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落幕,而每一封信的内容就鲜明地昭示着那个时代的特征。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蒋浩深与哥哥蒋意伟的书信)

  1968年,璜土公社蒋意伟给他的弟弟、时任南京大学地质工作室老师的蒋浩深的信首,工工整整地写着:“毛主席教导说,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7级本科生戴星月深有感触地说:“家书是和一个家庭有关的,它展现的也是一个家庭当中,他们是怎样用书信来进行沟通,来维护他们之间的关系。南大这个学校其实是有很长的历史的,我们收集南大家书,很大程度上来说也是有时代特征的。”

  采访中,同学们了解到南大90岁的教授郑德彩曾在他儿子就读南大期间,每周写一封信,放在他枕头下面,等他一周回来以后看。女儿出国以后,也常常与老人书信往来,但是因为多次搬家,以及一次小型的失火事件以后,许多家书都没有了。

  郑德彩教授对于与儿女沟通的信件没能保存下来感到颇为遗憾,“(家书)都很有价值,但都没有了。”

  一封家书的故事,有时是“可抵万金”的等待,有时是“一生只爱一个人”的证言。在网络尚未发达的时代里,家书是人与人间沟通的重要媒介。它记录着珍贵的历史瞬间,也承载着丰富的人间情感。

  更多精彩视频请关注江苏教育频道每晚《江苏教育新闻》栏目。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黄迪 王教群 编辑/国正)

标签:正在获取...

来源:荔枝网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