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历史卷轴,回忆四十年沧桑巨变。上世纪80年代有一部火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叫《便衣警察》,电视剧主题曲里有几句歌词至今让人记忆深刻:金色盾牌,热血铸就,危难之处显身手。作为首部热播的警察破案剧,里面呈现的很多的破案手段一度让人津津乐道。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面金色盾牌,已经越来越有科技含量,构筑起了一道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铜墙铁壁。
董建飞,1987年参加公安工作,当时是昆山市公安局淀山湖派出所民警,那时候派出所里就七个人,一个所长,一个指导员和五个民警,警服是黄色的,中山领的中山装,出门处警办案都是骑自行车,最远的地方骑车要一个多小时,还要过13座桥,桥两边都是台阶,自行车骑不上去,都要拎起来扛在肩上一阶一阶爬过去,直到1989年,政府为派出所购置了两辆摩托车,董建飞说,那时候心情特别激动,有了摩托车,处警办案速度快多了,也方便了很多。
在董建飞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老百姓要报警的话只能先打电话到邮电局,当时还是手摇的电话机,邮电局的接线员接通之后,知道是打到派出所报警的,会再转到派出所。
直到90年左右,老百姓才可以跟派出所直接通电话,但那时候的电话还不是110,是派出所向社会公布的值班电话,老百姓求助,报警就打值班电话。那个年代的案件也比较少,民警处警都是背着一个包,没有手机,也没有执法仪,材料全靠手写,在董建飞的印象中,当年淀山湖镇有一家工厂被偷了2万块钱算是大案了,当时破案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
90年代初,根据公安部要求,各大中城市建立了110报警服务台。作为县级市的昆山在1995年5月26日零时正式开通了110接报警服务。
张谦,昆山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指挥长,他说,当时的110接警中心就是一个20多平方的接警室,老板姓拨打110,然后他们来记录,都是用纸用笔记录,记录好了之后,再通过电话转到派出所,派出所的民警再根据报警的内容去处警,找到报警人,然后开展工作。
2000年初,在昆山市锦溪镇发生了一起命案,母子两人被杀死在家中,这个案件在当时比较轰动,昆山市公安局刑警大队侦查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对周边进行排摸,因为2000年的时候,监控的基础设施很少,特别是农村地区,不存在监控的条件,当时的破案手段主要是通过走访,动用了很多警力,也就是人海战术,采取的是一个大规模的排查,当排查到男子熊某某的时候,发现在案发之后,他就离开了锦溪,而且他和被害人之间有情感纠葛,现场目击者也辨认出,熊某某曾在案发时间段出现在现场周围,由于当年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熊某某一直潜逃在外,但警方从来没有放弃过这个案件。2002年,全国公安网建设后,警方就对熊某某进行了网上追逃,前几年又出现了人像比对系统,今年上半年,熊某某在途径广东一人像卡口的时候,系统后台直接报警,潜逃在外18年的熊某某被警方抓获。
2016年6月,昆山市公安局启用大数据服务指挥中心,集110接警、指挥调度、情报收集、研判分析、信息流转、技术保障等多种功能为一体。
以前只是依托于一部报警电话,现在有了350兆的数字电台,有了监控,有了可视化的大屏,民警处警有4G的执法仪,4G的车载装置,可以时时把现场的情况传回指挥中心。昆山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指挥长张谦介绍,为什么叫大数据服务中心,就是汇聚了很多社会面的数据资源,工作效率更快了,发现犯罪分子更早了,老百姓的群益得到更好的保护。
打个比方:现在各公交站台以及公交车上的监控都已经接入了指挥中心,一旦公交车上或者公交站台发生重大警情的时候,指挥中心可以直接打开监控,掌握现场的态势及情况,民警会马上到现场处置,指挥中心通过监控的情况及时和在现场的民警沟通,做到两级指挥的互动互通。
工作了18年,现在是昆山市公安局刑警大队副大队长的吉强说,以当年的眼光看现在,根本想不到现在破案会有这么多手段,他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根本没有DNA这个说法, 从2002年开始有DNA技术,但那时候技术还不完善,真正的突飞猛进是2006年之后。
有些案件当年警方都留了生物检材,等DNA技术发展了以后,再把这些物证拿出来,通过现在的技术做以前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情;其次就是监控设备,嫌疑人作案后,通过监控,警方很快就能看到他是从哪里来,又去到哪里, 在嫌疑人还没有回到家,民警可能就已经在他的家里等他回来,这都是一个质的变化。
昆山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刚表示,改革开放40年以来,公安的制服,装备,科技信息化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唯有不变的是头顶的警徽,是作为人民警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使命和责任。他们会继续坚持下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来源:江苏城市频道/孙艳 编辑/祁雅婕)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