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亭建在半空中?无锡第一任车管所长告诉你80年代“路”上那些事儿!

2018年12月18日 17:50:21 | 作者:李芙蓉 | 来源:荔枝网 | 点击:正在获取...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5c18c02bb831895834ba9040 16837902 2018-12-18 17:50:21 /a/20181218/5c18c02bb831895834ba9040.shtml

  展开历史卷轴,回忆四十年沧桑巨变。江苏城市频道推出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节目《那时我可没想到》。这40年里,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12月18日)来认识一名无锡的老交警,他是无锡市第一任车管所所长。

  上世纪80年代 :交通岗亭建在半空中  自行车比机动车多

  80年代初,无锡许多路口都没有红绿灯,靠民警吹着哨子指挥。像三阳广场这些大路口则是手动控制交通信号灯的,红灯还是绿灯,哪一个方向,都是靠民警手动操作的。这位年过8旬的老人就是无锡市第一任车管所所长沈成林,目睹着现如今城市日新月异的跨越发展,再回想上世界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的样子,他说根本想不到会有这样的变化。

  控制红绿灯的民警就坐在岗亭里,看着哪边车流量大,然后扳动开关。所以当时的岗亭建的比较高,大概有三层楼高,就是为了方便民警观察路况。

  信号灯运行时间是每天早晨6点到晚上6点,整整十二个小时,操控的民警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工作任务重,因此当时是由两个民警轮流交替操作的。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交通信号灯才从手动、半自动逐渐走向全自动,建在空中的交通岗亭也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人民路、中山路、新生路、工运路这些都是老无锡耳熟能详的道路,也是当时最主要的城市主干道。最宽的路用现在的标准来评判也就是双向四车道。而且,在当时,自行车道的宽度,国家是没有硬性标准的,由各地因地制宜自行设置。

  84年之前,国家没有开放私人购车的相关政策,轿车的保有量极少,道路上最常见的是自行车,只有少量的公交车和货车,因此自行车道往往划得比汽车道还要宽。

  由于自行车多,还经常发生自行车抢占汽车车道的交通不文明现象。为此,当时都是用红白相间的石墩进行车道隔离,这也成了80年代路面上的特色,后来才逐渐被隔离栏、绿化带所取代。

  80年代没有检测线,全靠民警“望闻问切”

  车管所最初是在商业大厦的西侧,沿人民中路的两间平房,是交通局移交给公安局的。屋里只有两张长条桌子,屋外停着一辆考试车,没有办证窗口,没有检测设备,更不用说是检测线了。

  条件如此简陋,那怎么办理车管业务内?当时,驾驶员群体较为固定,每年年审就是组织大家到这里开会学习,传达最新的文件规定。车检则大都上门检测,主要是因为当时私家车很少,大多是公交车、客货车等,都集中在几家单位,民警上门检测更高效、更方便。

  说到检测手段,那时没有什么现代化工具,主要靠民警经验,靠“望闻问切”。看看部件是否缺失、外观有无改动;听听发动机声音,行驶中有无异响;问问驾驶员行驶中是否发生事故、故障等;打开引擎盖对显见部位检测一番,便完成了验车的业务。

  83年左右,车管所搬到河埒口,80年代末,又迁到中桥,就是现在贡湖大道靠近金城高架的地方,再后来搬到现在的高浪路上,中桥的地方则给了特警支队。车管所在中桥就配备了检测线,全市的车辆集中到车管所进行检测。放眼现在,私家车数量井喷,除了车管所,现在每个区都设有车辆检测线,光从检测线的数量、规模,就足见这四十年的跨越式发展。

  从排长龙到足不出户 科技让交管业务更便民

  1982年,无锡地区机动车是6000辆,截止到2017年底,达到187万辆,(做图表)虽然车辆几百倍的增长,但人们处理车辆业务时却越来越便捷。有着30年驾龄的王师傅说,当年他来办理缴费、换证等各项业务,经常一办就是一天,现在几分钟就能搞定。

  过去的车驾管大厅常常大排长龙,非常热闹,现在我们有了“交管12123”手机APP让许多业务可以在掌中实现,“放管服”改革让许多业务实现了“一窗办”、“一证办”等真正实现了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不仅如此,就连去年还特别受欢迎的复印机,如今也失宠了。

  回顾四十年来车管所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人工到智能,从建设到规范,如此大的跨越式发展,也反映出了这40年来,技术的发展、行人交通工具的改变,折射出4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今晚18:20江苏城市频道播出的《零距离》栏目(南京地区有线电视27频道)

  (来源:江苏城市频道/李芙蓉 编辑/赵梦琰)

标签:正在获取...

来源:荔枝网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