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百姓饭碗的“端碗人”,粮仓的粮食品质、斤两、安全都是怎么保证的?素来神秘的地方,又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近日,中储粮南京分公司举办媒体开放日活动。记者在现场一一揭秘。
320万吨的仓储 够全南京常住人口吃一年
中储粮南京分公司主要负责江苏省、上海市的中央事权政策性粮食库存、中央储备粮轮换经营、政策性粮食收储、进口粮食接收、政策性粮食跨省移库等业务。
记者了解到,现在这里形成了以控温储粮为主的储粮技术,辖区空调控温仓容达到320万吨,中央储备稻谷、玉米控温储存比例达到100%。“按南京市常住人口1000万算的话,320万吨够南京人吃上一整年,”相关负责人表示。
“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是大国粮仓的两大使命。如何确保数量真实?“每一笔粮入库,都要检验检查,每年3月还有固定的清仓查库,从体制上做保证”,中储粮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游海洋介绍,在收购过程中,实行领导班子包片巡查制度,不定期对各委托收购库点收购情况进行巡查;直属企业与市粮食局、农发行组成三方联合监管工作组,收购期间每五日至少一次对收购库点进行巡查,落实粮食入库登记、检验、检斤、整筛、入仓等环节的全过程把控,现场填写日常监管巡查单,记录粮情检查记录簿,扦取样品带回检测,及时反馈相关信息,确保收购环节把控严格,入库质量符合标准。
近20万个摄像头 不放过一条“小虫”
质量良好首先在入库时,对每一粒粮食的“严苛要求”。中储粮南京分公司下辖一个质监中心,里面包括了光谱室、品评室等各类大型检测仪器,重金属镉、铅、砷、汞等每一样都需要过关。同时,还要去测定面粉的吸水率、行程时间、稳定时间等,以此去综合评价小麦的物理特性,看其最终合适用做哪一类食品。
其次,在存储中,每个仓储库都有140个左右的摄像头,1700多间仓储库算起来有近20万只摄像头,汇集起来,就构成了全国粮食行业最大的物联网,成为实现远程监控的“千里眼”,坐在办公室就可以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实行常态化、实时化远程在线监控。据介绍,这些摄像头可以放大23倍,如果小麦堆里出现了一只小虫,那可绝对逃不掉。
此外,库外储粮库点远程监管系统和油罐设施远程监控系统的上线,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辖区任何一个粮仓和油罐的信息。集团公司、分公司可以直接穿透到任何库点的任意一台监控设备,实现了集团公司垂直管理的目标。同时,也实现了由“经验保粮”向“科技保粮”的转变,粮食损耗率由5%以内下降到1%以内。
另外,储备粮还要常储常新,每隔两三年都要全部轮换一遍。不过,因为有了信息化、科技化、智能化的加持,现在的小麦、稻谷储存时间可以更长,无论是品质还是口感,与新丰收时没有任何差别。如此一来,就可以在歉收的年份,拿出来补充市场,实现平衡。
“一卡通”系统,杜绝白条 保障农民利益
中储粮还承担着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时收储政策执行主体责任。中储粮南京分公司始终坚持把服务宏观调控、促进“三农”发展作为企业的职责使命,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农发行等部门密切配合,落实“四个共同”机制,政策性收购量累计达到6700多万吨,有力托住了市场价格,稳定了农民种粮收益,促进了粮食持续增产,成为服务粮食宏观调控的主力军。
对确定的委托收储库点严格落实担保措施,地方国有企业必须缴纳足额履约保证金,并建立市县联保机制,签订市县联保协议;中央企业、省粮食集团下属企业必须出具总部书面担保承诺。所有托市粮全部通过政策性粮食收购“一卡通”系统进行收购,通过线上审核和现场监管相结合加强收购真实性,粮款全部通过“一卡通”系统和“日预算”系统,当日支付支付给农民或售粮经纪人,实现非现金结算,杜绝“打白条”现象。严格政策性收购全流程管理,强化粮食和资金风险防控,提升了为农服务水平和效率。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丁凤云 编辑/蒋婕)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