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乱年代何以频现顶级佳作?
演员、导演、票房……电影中究竟什么最重要?
……
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和南京艺术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中国电影史年会于2018年10月19日至22日在南京隆重召开。与会专家表示,“民族性”是四〇年代中国电影的最大特性,应该成为当下电影追求的表达方式。
“民族性”是最大特性
本次年会的主题是“一九四〇年代的中国电影:战争风云、历史转折、多元形态”。“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四〇年代,中国的文化艺术在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语境中呈现出特殊的面貌。这个时期有国民党治辖下的大后方抗战电影、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电影”、东北的“伪满洲映画”、上海的“孤岛电影”和“沦陷区电影”以及港台电影等等。中华民族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迎来了胜利和解放,中国电影也在这翻天覆地的十年之中浴火重生。可以说,就社会变迁和文化格局而言,中国电影史上没有哪个时代比四〇年代的电影更复杂;四〇年代电影的创作、理论、文化、产业等话题一直是近年来中国电影史学界关注的热点。
年会期间安排了10部难得一见的早期珍贵影片的学术放映,皆为4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影片。
《巫山梦回》
导演: 岳枫 / 陈翼青
编剧: 陶秦
主演: 陈燕燕 /王豪
年份: 1948
《博爱》
导演: 卜万苍 /朱石麟 /张石川 /杨小仲 /马徐维邦
/岳枫 /徐欣夫 /王引 /方沛霖 /李萍倩 /张善琨
主演: 王丹凤 /陈燕燕 /吕玉堃 /殷秀岑 /
高占非 / 杨志卿 /陆露明 / 徐莘园 / 顾兰君 /顾也鲁
年份: 1942
片长:91min
《新生》
导演: 高梨痕
编剧: 吴磊
主演: 王丹凤 / 黄河
年份:1943
片长:73min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认为,民族性是1940年代经典电影的最大共性。1940年代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和民族解放时期,在战乱和各种纷繁复杂的状况当中,我们的电影方式发展呈现非常多元化的一个状态。我们的电影创作者把自己的创作和民族的发展,和现实主义紧密结合,创作了很多在世界上属于顶级的电影作品,通过对这个时间段的电影的整理、挖掘和研究,我们希望为我们当代电影创作提供民族之魂的借鉴。“在我们今天的创作中,如何和国家、和民族,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共命运,是我们电影特别应该追求的一种表达方式。”
为期三天的论坛包括主论坛、分论坛、学术放映等诸多环节,分为理论梳理、影人研究、影史钩沉、产业观察、性别表达、文本研究、电影与社会、沦陷区电影、大后方电影等12个主题对1940年代的中国电影史,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热点展开全面而深入的讨论。中国电影资料馆副研究员李镇认为,我们研究电影史始终要回答一个问题:电影是什么?为什么做电影?结合当下一些社会热点,对于电影来说,演员、明星、导演、编剧、票房……到底什么最重要?在早期的电影人中,他们已经做出了选择,他们的成功或失败,对我们今天的电影创作一样有价值。
本届年会得到了中国大陆及港澳台数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的空前关注,也有来自美国、奥地利、日本等国外学者的积极响应。中国电影史年会自2012年创办以来,逐渐成为国内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高端学术会议。主办方坚持学术品格,采取不看作者,只看论文的“盲审准入制”,反而引发了学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拥护,年会的学术质量逐年提高。据悉,今年的报名人数却超过230人,经过异常苛刻的审查流程,论文淘汰率接近50%;在提交的145篇论文中,最终共有80篇论文入选并受邀进入年会交流。据主办方透露,本届年会已经成为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中国电影史年会。仅会议的临时论文集就厚达858页,彰显了研究者严谨的治学态度、独到的史学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
(来源:江苏教育频道/杨惠 史斌燕 编辑/XF)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