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我可没想到:家庭住宅 见证变迁

2018年10月09日 16:10:59 | 作者:李芙蓉 | 来源:荔枝网 | 点击:正在获取...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5bbc6246b8318923afd6a698 15980666 2018-10-09 16:10:59 /a/20181009/5bbc6246b8318923afd6a698.shtml

  40年,从平房到高楼,从福利分房到住房的商品化,中国住房改革经历了风雨兼程的巨变。最近,记者来到扬州的朱女士家,看看她一家的变迁。

  最近,年过半百的朱秋玲终于有种尘埃落定的感觉,40多年间,她搬了20多次家,就在前两天她刚刚搬进新居。朱秋玲出生在农村,当时整个家族都挤在老宅子里,拥挤不堪。

  朱秋玲指着一张1965年的黑白照片告诉记者,当时她还没出生,这是朱秋玲一家的祖屋、衣胞之地,应该是清朝建成,当时朱秋玲的哥哥才2岁,前后三进屋,住着她的大奶奶、二奶奶、和四奶奶,人口之多不言而喻。

  直到1975年,朱秋玲的父亲带着儿女住进了自建的平房,这也意味着一家人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红砖青瓦,虽然简陋,但一家人聚集在一起欢欢喜喜,有了第一张全家福。

  1988年,朱秋玲一家转成城镇户口,5口人从农宅挤进了父亲的30多平米的集体宿舍。朱秋玲说,当时扬州有个说法“姑娘不丑,就是农村户口,扁担一扛,回家挑粮”,在那时农村生活很艰苦,计划经济年代,物质非常匮乏。所以,一家人就算挤进了那个30多平方米的房子,有个地方能够遮风挡雨,也感觉很温馨。在那时,城镇住房一直采取福利分房制度。筒子楼可谓是福利房最典型的代表,一条长走廊串连许多单间。人口多、面积小,上班面对面,下班门对门,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虽然诸多不便,朱秋玲过得却是有滋有味。墙面涂料剥落了,就用白纸糊上,有的地方贴上地图,有的地方则画上虾,别出心裁得很。

  1993年,朱秋玲结婚成了军嫂,从那之后她便跟着丈夫辗转了十几个地方,搬了十几次家。因为长期瓢泊,家这个字对于她来说更是弥足珍贵。2004年丈夫部队转业后,夫妻俩倾尽全力在扬州购买了第一套商品房。朱秋玲说:“当时有100多个平方,这张照片,在里面住的房子条件很好的,因为人的追求是想越来越完美,嫌小区环境不是太好,又换了带电梯的房子,就拍了这张全家福,2010年底搬进去的。”

  由原来共用卫生间、厨房在过道的筒子楼转变成了带卫生间、厨房的单元房,再搬入带有电梯的高档小区,可谓是三级跳。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朱秋玲今年终于搬进了带院子的小区,完成了她的心愿。

  朱秋玲说,其实,每一次住房的更换,都是一次对家中陈旧物品的“大淘汰”,换来的是崭新的生活。在这里,以前陈旧的家具已经无影无踪,客厅、卧室、沙发、柜子、家用电器甚至连每一个碗碟,都散发出新的生活气息。唯一保留的就是那些书籍、信件和老照片。

  一次次住房的更换,一次次迎来新的变化,朱秋玲一家和全国亿万家庭一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生活一天天地改善着,一步步地奔向小康。

  目前,江苏省妇联正在进行“聊聊我家这四十年”的讲故事大赛,朱秋玲也参加了这个大赛。

  “聊聊我家这四十年”的相关短视频将在荔枝网、荔枝新闻客户端进行呈现。您也可以拿起手机、摄像机记录下你家40年的故事,参与网络短片大赛,还有万元大奖等你来拿!参与方式请登陆荔枝网详细了解。

  (来源:江苏城市频道/李芙蓉 编辑/贝茜)

标签:正在获取...

来源:荔枝网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