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留守儿童,那些随父母来到陌生城市生活的流动儿童同样需要关注。他们虽然生活在父母身边,但忙于生计的父母往往无法给他们充分的关怀。公益组织"南京协作者"成立11年来,超过5000名流动儿童,其中,不少受到帮助的孩子,长大后又投身公益,成为志愿者。于雪凤就是其中之一。
雪凤今年18岁,十年前她随离家务工的父母来宁,父母整日为生计奔波。这时候,成立不久的公益组织“南京协作者”给予了小雪凤以适时帮助。2007年雪凤才上小学二年级,每晚放学后她都背着书包、带着作业来到“南京协作者”。在志愿者哥哥姐姐的辅导下,写作业、看书,还能和其他小朋友一同踢毽子、下五子棋。到了暑假,“协作者”还会为这些孩子安排内容丰富的夏令营活动。在雪凤心里,那段时光构成了童年最美好、最快乐、最充实的记忆。
然而,当时受条件所限,雪凤家里没有电话,也没有网络。南京协作者又在2009年更换了办公场所,于雪凤就与志愿者们失去了联系。直到2016年,她再次从网上查到了南京协作者的信息。得知“协作者”搬到了建邺区,雪凤就立马联系了当时照顾她的大海叔叔。恰巧雪凤大学读的是幼师专业,和“协作者”的志愿服务十分对口,她便经常来到这里帮助小朋友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把现在学到的知识传递给孩子们。雪凤动情地说:“感觉现在这边的孩子,就是十年前的我。”
于雪凤口中的大海叔叔,就是南京协作者社会工作实务督导王瑞海。本来在北京做清洁工的他,因2003年非典时期受到北京协作者的援助,从此投身公益。2007年,南京协作者成立时,他和北京协作者的几名同事一拍即合,来到南京继续做公益,一干就是11年。
王瑞海说,流动儿童成长为志愿者,更能理解流动儿童的困境,感知他们的情绪和心理,于雪凤的经历便是最鲜明的例证。不仅如此,在过去的11年里,他们帮扶过的5000多名流动儿童,现在已经有500多人,从受助者变成了助人者。
今天下午,在南京协作者第十一届流动儿童公益夏令营闭营现场,我们看到很多孩子在雪凤等志愿者的指导下,献上了一台精彩的节目。
不少受到“南京协作者”帮助的孩子都很喜欢这些哥哥姐姐,他们虽然还很小,但内心早就有了坚定理想:“我长大也想像雪凤姐姐这样帮助小朋友”一名年仅10岁的小女孩这样说道。谈到在“南京协作者”的收获,一名已经在这里学习生活了5年的女孩说:“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来到了‘南京协作者’,一共在这待了五年。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也认识到了许多哥哥姐姐,交到了许多新的好伙伴。我很开心,也收获到了许多:比如说安全方面的知识,表达能力勇敢和观察能力,在这里我变得更加勇敢,能够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我长大之后也想像哥哥姐姐这样,帮助小朋友。”
就这样,无私奉献、助人自助的公益精神和公益理念就在这些新一代的身上传承着,我们在这些孩子身上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元国璋 编辑/赵恩婕)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