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弃儿”寻亲27年,只为一句:妈妈,我回来了!

2018年08月03日 16:31:02 | 作者:糜梦逸 通讯员 温玥美 马悦心 | 来源:荔枝网 | 点击:正在获取...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5b64105eb8318923afd4d33f 15209706 2018-08-03 16:31:02 /a/20180803/5b64105eb8318923afd4d33f.shtml

  寻亲路漫漫,盼归期遥遥,对于自小就与血亲失散的人而言,亲情总是他们内心最渴望的东西。近日,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组成的“爱伴花开实践团队”前往江阴市作为志愿者参与了团聚会、寻亲交流会等一系列寻亲活动,帮助寻亲者寻找亲人。

  来到现场,队员们触目之处都是前来寻亲的人。上世纪60年代,江南地区有大量家庭因无力抚养而不得不将自己的骨肉送至北上的列车,最终抵达内蒙古、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等地。据估算,这些被送养的孩子至少有5万人,他们被称作“江南弃儿”或“国家的孩子”。身处异地他乡,弃儿们逐渐长大,知道身世后他们有过不解,也有过埋怨,但更多的还是对回归故乡与根的渴望,这份坚守令他们纷纷踏上了漫长的寻亲之路。

  为了帮助寻亲者寻找亲人,队员们认真参加了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的专业培训,动手学习如何采集寻亲人信息。血样采集是其中一种方法,队员们坐在凳子上,伸出手指,亲自体验抽血验血的过程。

  在江阴寻亲团聚会和南通现场寻亲会上,队员们作为志愿者,帮助布置场地、拍摄聚会照片,记录寻亲家庭成果,宣布DNA比对成果的消息。在志愿帮助的过程中,队员们也接触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寻亲故事。

  在南通寻亲交流会上,很多寻亲者寻亲良久,但仍然无果,他们落叶归根的心情依然如最开始那般迫切。“我已经找了二十七年,没有一点消息。”来自山东临沂的陈先生和这帮大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寻亲历程,虽然自己的亲人还是毫无音信,但他言语间仍充满了对亲情的渴望: “我曾经告诉过自己的孩子,如果自己老了以后,找不动了,或者自己有一天不在了,希望他能替我找下去,能让我在故乡的土地中下葬。”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寻亲之条路虽然布满了黑暗与迷茫,但也可能会在寻亲之人的不懈努力下透进阳光。7月8日,从内蒙古千里迢迢来到江南的赵先生自离散后第一次踏上故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母亲,面对眼前渴望已久的母亲,他缓缓跪下,叫出了久违的第一声“妈妈”,年事已高的老母亲已满脸泪痕,这血浓于水的亲情触动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弦。“从小,别人就告诉我,我的妈妈在我出生时就不在了。知道真实身世后,我立刻就去录制了寻亲广播,这么多年来也从未放弃寻找。终于,在社会好心人的帮助下,我也有妈妈了!”赵先生无比激动地向队员们感慨道。

  “那些千辛万苦找到家后的人们又过得怎么样呢?团聚带来的究竟是久别重逢的惊喜还是一别两宽的悲凉?”面对这个问题,薛爷爷一家的故事也许能解答这个疑惑。薛爷爷在2017年找到了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与稳定工作的小女儿,相认后小女儿很懂事,也没有怨恨自己的父母。“她现在居住在山东,有自己的家庭与工作,我们家也为她们准备好了房间和床铺,随时等着她们一家回来。前两天我外孙外孙女还打电话和我说一放暑假了他们就回来陪我们老两口呢……我现在经常会和女儿用手机视频聊天。找到她以后,我们心中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可以踏实地睡一个好觉了。”薛爷爷笑眯眯地回答道。

  在这两周的实践中,“爱伴花开”团队成员的行动也受到了寻亲协会与志愿者的高度赞扬与认可,他们并期待着队员们下次的到来。

  “这次实践让我对亲情有了更深的认识,给我发自内心的触动与反思。当亲人在身边,亲情便不知从何谈起,但当亲人不在身边时,团聚变成了一种奢望,也成了心底的执念。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帮助每一个离散的人找到归宿,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加深自己对情感的理解,对世界的认识。”团队成员孙加睿不禁感慨道。

  据悉,“爱伴花开”实践团队还对这些寻亲家庭和寻亲者进行了回访,并录制了视频,后续将会把这些采访视频做成公益广告,让更多的人感受亲情可贵,也给仍在漫漫寻亲路上苦苦寻找的人们以慰藉。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糜梦逸 编辑/梁瑄)

标签:正在获取...

来源:荔枝网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