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来,流感来势汹汹,很多人相继“中招,出现了头痛、嗓子痛、咳嗽、发烧的症状。全国各地儿童医院门诊爆满,抗流感神药“奥司他韦”似乎也无法安抚大家对流感的恐慌。中医专家提醒,流感自古就有,古人称为瘟疫,需辨证施治,调整情绪。另外,除了中医辨证吃药之外,可以通过焚香进行空气消毒,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流感的蔓延。
抗流“神药”不是治疗的唯一选择
入冬以来,肆掠大江南北的流感让达菲(奥司他韦)一夜之间成为众多临床医生推荐的“神药”。官方资料显示,奥司他韦是世界范围内被批准的第一款抗流感病毒的药物,可用于重症流感患者,但大多数的流感患者并不需要要抗病毒药物治疗。其主要功能只有两种——用于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的治疗而且需要在症状出现的48小时之内服用,才可以缩短病程。如果已经超过48小时,一般作用也不大。事实上2017年6月世卫组织已将奥司他韦由核心用药降为辅助用药。
其次奥司他韦的副作用也不可忽视,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大概在15%左右。在儿童中呕吐发生率最高,通常是偶尔一次发生呕吐,或服药的前几个剂量容易发生,一般1-2天后这种呕吐的情况会缓解。
南京市中医院急诊科张宾副主任医师提醒,奥司他韦是处方药,不建议市民自行购买服用,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免适得其反。目前针对此次流感,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发布了2018年版的《流行性感冒治疗方案》,对于流感的不同症型给出了相应的中医诊疗方案。例如针对轻症流感风热犯卫症型的银翘散合桑菊饮;针对重症毒热壅肺的宣白承气汤;针对恢复期的沙参麦门冬汤。
中医“气味疗法”改善传播渠道有消毒功效
南京市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金小晶表示,流感最主要的传播是通过空气传播,如果能进行有效的空气消毒,那么就可以切断流感的传播渠道,遏制流感的蔓延。
在我国,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熏疗、艾蒸的记载,至周代就有佩戴香囊的习俗。在先秦文献中《山海经》记载熏草“佩之可以已疠”。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里提到了利用芳香药物预防外感温热病的方子。金主任表示,我国自古就有“焚香避瘟”的习俗,从中医药学的角度来说,焚香属于外治法中的“气味疗法。”制香所使用的原料,绝大部分是木本或草本类的芳香药物,燃烧所产生的气味可以起到杀菌消毒、润肺宁心的作用。
相比于常见的紫外线杀毒,只能用于在无人状态下进行室内消毒,消毒时要关闭门窗。焚香消毒的方式,并不需要隔离人群,同时“香”具有弥散性,消毒抑菌的范围更具广泛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古人们虔心烧香拜佛求得神灵庇佑,在无形中就利用了焚香对空气的消毒作用,从而达到驱邪辟秽的效果。每逢瘟疫,寺庙的香火就会更旺,但寺庙里却很少暴发瘟疫,这与其说是神灵在庇护,不如说是一炷香护住你我的健康。
香的种类繁多,可依据个人喜好挑选香料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35种香木,56种芳草,可见香料的种类繁多,例如我国的香文化可谓由来已久,屈原《离骚》中就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曹雪芹的《红楼梦》更是出现众多香物和香料。香物有香扇、香烛、香枕、香巾、香囊;香料有沉香、檀香、安息香、芸香、降香、丁香、桂花、玫瑰、艾纳香、蘼芜、杜蘅、丹椒、蕙兰、佛手、蒲、艾、茞草、藿香。香的形态也是各异,《圣济总录》中医香药作丸、散、汤济的甚多,如乳香丸、沉香丸、木香汤、木香散等。
前几年大火的宫斗剧《甄嬛传》里也出现了众多香料,如百合香、欢宜香、麝香、鹅梨帐中香、凝露香等,可见后宫妃嫔对香料的钟爱。在家用习俗方面,古人也会根据时节特点,从大自然中寻找消杀灭毒的“良药”,正如“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到端午节这一天,普通百姓家都会采摘艾草放置家中,来驱虫杀菌。
家用消毒方法推荐:
1、熏艾:中医的艾灸疗法正是对此习俗的延伸发展。很多市民会觉得艾条的味道过于刺激并不是很好闻,
2、焚香: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沉香、檀香、甘松香等其他香料。预防流感,同时也能安心提神。
3、熏醋:可以通过醋的挥发作用,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
4、“84”消毒液:是一种以次氯酸钠为主要成份的高效消毒剂,杀菌能力强、作用速度快、稳定性好、毒性低,它能杀灭大多数细菌和病毒。
附件:2018年版的《流行性感冒治疗方案》中医治疗
1.轻症辨证治疗方案。
(1)风热犯卫。
主症:发病初期,发热或未发热,咽红不适,轻咳少痰,无汗。
舌脉:舌质红,苔薄或薄腻,脉浮数。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基本方药:银翘散合桑菊饮加减
银花15g 连翘15g 桑叶10g 菊花10g
桔梗10g 牛蒡子15g竹叶6g 芦根30g
薄荷(后下)3g 生甘草3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加减:
苔厚腻加藿香10g、佩兰10g;
咳嗽重加杏仁10g、炙枇杷叶10g;
腹泻加黄连6g、木香3g;
咽痛重加锦灯笼9g、玄参15g。
若呕吐可先用黄连6g,苏叶10g水煎频服。
常用中成药: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类,如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清开灵颗粒(口服液)、疏风解毒胶囊、银翘解毒类、桑菊感冒类等。
儿童可选儿童抗感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
(2)热毒袭肺。
主症:高热,咳嗽,痰粘咯痰不爽,口渴喜饮,咽痛,目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止咳
基本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炙麻黄5g 杏仁10g 生石膏(先煎)35g 知母10g
浙贝母10g 桔梗10g 黄芩15g 柴胡15g
生甘草10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加减:便秘加生大黄(后下)6g;
持续高热加青蒿15g、丹皮10g。
常用中成药: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类,如连花清瘟胶囊、银黄类制剂、莲花清热类制剂等。
儿童可选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口服液)、小儿咳喘灵颗粒(口服液)、羚羊角粉冲服。
2.重症辨证治疗方案。
(1)毒热壅肺。
主症:高热不退,咳嗽重,少痰或无痰,喘促短气,头身痛;或伴心悸,躁扰不安。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弦数。
治法:解毒清热,泻肺活络
基本方药:宣白承气汤加减
炙麻黄6g 生石膏(先煎)45g 杏仁9g 知母10g
鱼腥草15g 葶苈子10g 黄芩10g 浙贝母10g
生大黄(后下)6g 青蒿15g 赤芍10g 生甘草3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也可鼻饲或结肠滴注。
加减:持续高热加羚羊角粉0.6g(分冲)、安宫牛黄丸1丸;
腹胀便秘加枳实9g、元明粉6g(分冲);
喘促加重伴有汗出乏力者加西洋参10g、五味子6g。
(2)毒热内陷,内闭外脱。
主症:神识昏蒙、淡漠,口唇爪甲紫暗,呼吸浅促,咯粉红色血水,胸腹灼热,四肢厥冷,汗出,尿少。
舌脉:舌红绛或暗淡,脉沉细数。
治法:益气固脱,清热解毒
基本方药:参附汤加减
生晒参15g 炮附子(先煎)10g 黄连6g 金银花20g
生大黄6g 青蒿15g 山萸肉15g 枳实10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也可鼻饲或结肠滴注。
3.恢复期辨证治疗方案。
气阴两虚,正气未复
主症:神倦乏力,气短,咳嗽,痰少,纳差。
舌脉:舌暗或淡红,苔薄腻,脉弦细。
治法:益气养阴
基本方药: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沙参15g 麦冬15g 五味子10g 浙贝母10g
杏仁10g 青蒿10g 炙枇杷叶10g焦三仙各10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也可鼻饲或结肠滴注。
注:
1.妊娠期妇女发病,治疗参考成人方案,避免使用妊娠禁忌药,治病与安胎并举,以防流产,并应注意剂量,中病即止。
2.儿童用药可参考成人治疗方案,根据儿科规定调整剂量,无儿童适应症的中成药不宜使用。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张祖名 编辑/蒋婕)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