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民大会堂历史悠久,其前身是1936年建成的“国民大会堂”,堂名由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笔所题。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中西合璧式风格,在当时的东南亚具有一定的影响,是原国民政府进行大选及召开国大会议的重要场所。记者从南京市文广新局获悉,目前设计单位正在进一步深化“国民大会堂旧址”修缮方案,补充鉴定工作即将完成。
南京人民大会堂建筑宏伟、壮观,地处南京市长江路264号,江苏省美术馆紧邻其东,同为中国近代遗存,都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现大会堂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60平方米。由当时著名建筑师奚福泉设计,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观众厅屋顶为钢桁架,连屋面平顶及地下室共五层。
1933年国民政府为筹建,1936年5月5日竣工建成。抗战期间大会堂被伪中央军事委员会情报室(后改称报到室)占用。1948年3月29日至5月1日国民党在国民大会堂召开“行宪国大”。 1958年、1987年和1999年进行了进行过维修。
1992年3月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南京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0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国民大会堂旧址修缮设计方案》,拟修缮加固内容主要包括:对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加固,屋面、墙面、门窗修缮。
其中,屋面方面,着重调整防水层与墙面、女儿墙、天沟等位置的做法,杜绝渗漏。天沟加钢丝网片,防落叶堵塞。落水口局部调整坡度至5%,确保排水通畅。本次维修中应严格按规范要求重做屋面防水层、保护层。墙面方面,对内墙粉刷剥落、裂缝,重新粉刷,较为严重的增加钢丝网片。门窗方面,对门窗的窗框清理油漆表层,重新打磨上腻子后再油漆。更换碎裂的玻璃,玻璃应与原花纹图案一致。对于缺失的五金件,按照保留的样式定制,配齐。对于侧台窗内侧增加的遮光窗扇,因舞台演出需求,而且遮光窗扇并未破坏原有钢窗的使用,本次维修清洗保留,对其中有破损的遮光窗扇酌情修补或更换。结构加固方案方面,拟对观众席周边结构进行加固,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不发生较大灾害。
2015年9月,向国家文物局提报国民大会堂旧址修缮立项报告,在2016年初获立项报告批后由南京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委托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修缮设计的任务。2016年5月完成建筑测绘工作,同年6月底完成初步的结构鉴定报告。
由于项目的特殊性,设计单位根据第二档案馆、城建档案馆资料收集的相关历史资料和结构鉴定数据完成了初步方案,形成三种可能采用的结构加固方案并加以比较。三种结构加固方案对文物造成或多或少的干预,加固抗震可靠度越高,对原建筑干预越大。而且,原结构体系相对复杂,且部分区域经多次改造,相关结构和构造信息严重缺失(尤其是重点区域传力路径),对后续结构加固策略的选择影响较大。
2016年10月22日下午,专家咨询会邀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傅清远总工、国家文物局信息中心的王立平总工、清华大学的吕舟副院长、上海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翁总,对初步方案提出建议。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结构安全性鉴定报告的完整性,同时增加关键性构件的年代鉴定,加强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补充国内同时期的现存会堂剧场建筑的资料收集。按照国家文物局批示的意见,查清历史沿革,准确判断各类价值,有效根治安全隐患,最大限度保存文物本体特别是核心价值相关部分,延续会堂功能,维持现有容量,适当改善设施。专家咨询会后设计单位立即准备补充鉴定的资料,配合结构鉴定单位安排相关工作。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