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啊,救命啊,救命啊,一场惊心动魄的水上大营救开始了……”,3月9日下午14时,在启东市人民政府科技楼会议室里,一位英勇救助5个鲜活生命的船长故事被声情并茂地讲述着。2015—2016年度南通市水上搜救工作会议在这里举行,近150名专业救助力量和社会救助力量代表在现场聆听感人事迹。
据了解,两年来,南通市各级水上搜救机构及搜救成员单位紧密合作,共组织开展水上救助行动251次,协调各类船艇292艘次,成功救助遇险船舶347艘,救助遇险人员2748名,救助成功率达到99.68%,挽回直接经济损失6亿多元,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15年,“东方之星”翻沉事件和天津港危险仓库爆炸两起灾难性事故深深刺痛了社会公众的神经,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南通市拥有239公里长江岸线、238公里沿海岸线,近1万平方公里搜救责任区,水上搜救工作点多、线长、面广,任务繁重。沿江年均船舶流量超过100万艘次,货物流量达11亿吨,是长江全线通航环境最复杂、船舶流量最大、船舶种类最多、事故险情易发的水域之一,搜救责任重大。辖区连续13年危险品吞吐量超千万吨,过境危险货物超1亿吨,一旦发生事故险情,极易造成人员伤亡、水域环境污染,甚至引发社会恐慌。
“水上搜救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搜救机构及部门要消除协调掣肘环节,实现各方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构建‘政府统一指挥、多部门协作、多学科技术支持、全社会参与’的水上搜救良好格局。”南通市人民政府徐新民副市长在会上强调。两年来,在专业救助力量和社会救助力量的齐心协力下,成功处置多起水上重大突发险情。2015年4月8日,“浙三渔0065”搁浅,16名渔民的生命危在旦夕,市水上搜救中心协调海事、渔政、海监及东海救助局第一救助飞行队等各方力量协同救助,克服海上风大浪高恶劣天气影响,奋战近10个小时,成功将16人救起;去年7月13日,“新海升3”自沉,7人被湍急的水流卷走,过路船“祥盛96”轮主动改变航线,参与救援并救起5人,另外2人被通常汽渡和海巡艇救起……像这样水上大营救的感人事迹在长江南通段不断上演。
南通海事局周建华局长告诉记者,现代信息化装备已经成为提升水上搜救成功率的重要保障。两年来,省市两级应急综合指挥平台、VTS(船舶交通管理)监控系统、VHF(甚高频)通信系统、北斗卫星、LRIT(船舶远程识别与跟踪系统)、沿江4G无线传输系统以及渔业安全信息系统等一批先进信息化技术和装备投入使用,有效提升了装备信息化水平。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