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1日那天,周磊在北京大学人文学院的网站上看到了自己被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拟录取的公示,他有些如释重负。这个来自电光学院通信工程专业12级的大男孩,更多地是以“李循”这个名字被人所熟知。上大学之后,自主意识较强的他,受韩非子“循名责实”的启发,将自己改名为“李循”,周磊只是出现身份证上等正式场合。
华丽转变:从工科走入文学殿堂
“其实考研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事情。”李循坦言。2015年暑假,他参加了第一届中华学子青春国学汇。期间在QQ讨论组中,一人匿名发言指责李循“书读得少”,这让李循有些介怀。“可能是出于想证明自己的原因吧,我多方比较之后,将北大中文系作为自己的考研目标。”在准备考研的阶段中,李循觉得自己心态放得比较轻松。答完卷子的那刻,他用“云淡风轻”、“返虚入浑”来形容当时的状态。
“真的没想到一个工科男有这么高的文学素养!”李循的同门小师妹有些钦羡地感叹。高中学了理科,大学学了工科,但是这都阻挡不了他对哲学、文学的热爱。“我上大学之前选择了工科,因为我觉得如果把爱好当做了专业,未必会像之前把它当做爱好那样热爱它。但是大学四年过下来,我发现自己在古代文学、哲学方面看的书还远远不够多,就想读一个古代文学的研究生来充实自己。”
前不久,李循刚刚卸任了学校觉知国学社社长一职,有些不舍。李循是觉知社的首任社长,这个社团在他和许多人的筹备努力之下,在2015年初成为了一个正式的社团。李循和国学的缘分始于大一的一次公选课。那时候,他去蹭李翚老师的选修课,儒释道——中国传统思想概说,课后他就“‘翚’字读第一声还是第三声”,与李老师展开了讨论。李老师本科就读哲学专业,对这一方面颇有兴趣与研究。两人在那一次聊得十分投机,便慢慢地发展了“革命友谊”。
“我到现在也没弄清楚‘国学’的真正含义,但是在我眼里,大致可分为哲学、历史和文学。”李循解释道。他对哲学和文学有着自己的狂热,“我4、5岁的时候,家里挂了许多国画。可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吧,我慢慢对这些产生了兴趣,”李循回忆道,“5岁时,我跟着姐姐一起,看了《聊斋志异》,对古代文学产生了很浓的兴趣。”从5岁时的启迪,一直到今天,李循阅读了大量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书籍。李翚老师是这么评价李循的:“其心慧觉,天赋异秉,饱读古文,博闻强识,且颇有见地,少年老成。”
广泛涉略:在书中寻得黄金之屋
“我喜欢书,到了书店看到喜欢的书,脚就跟灌了铅一样,走不开了。”李循笑笑说道。高三毕业时,李循从宿舍拉了整整三车半书回家,来南理工上大学,李循又从家里拉了一车半书来,他戏称这真正变成了“学富五车”。
李循涉略广泛,对先秦、魏晋、宋、明清的文论都有一定的阅读。在其中,他研究最深的是《文心雕龙》,并写作了《文心篇》、《骋意篇》两篇文论。除此之外,他从大一开始创作个人的《苦竹集》,目前已经创作了二十多卷。2015年春天,南理工借着二月兰盛开的契机,办了一场征文大赛。那时,李循写了一篇《二月兰赋》,被评审老师称为“相如转世”。“清流别致,二难并延,知己佳偶,惊美咨嗟。得意之时,见拈花而微笑,方悟赏花之趣,春意一分,物状二三,五六分是人情也。”李循在文章中写到。“其实现在对于我来说,文言文创作是最顺手的。这样的文章我一般半小时就能写出来。”由于长期阅读中国古代文献,李循的文言文创作功底已十分了得。“我觉得实践创作才是一个人文学素养不断进步的源泉。书要看,但是也要坚持创作。”秉承着这个理念,李循真正做到了“笔耕不辍”。他坚持创作,精通训诂和音韵,诸如散文、史论、文论、辞赋小品等。今年新学期伊始,他有感于学校新图书馆的落成,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新图书馆记》。“遥想昔者旧馆,以得懿燕之声,千里流响。而今之新者,焕乎文采,逸乎歌情,遄乎风流,盛乎辉明也。”李循在文章中这么形容新老图书馆。“那天我跟同学路过新图书馆,我在图书馆外面转了几圈。想想自己等了四年还是没用上新图书馆,有些感慨,就一口气写了这篇文章。”李循讲到。
“我最喜欢的还是道家玄学,我很欣赏‘贵无’的精神,也把它作为我的人生信条。”谈到自己的性格时,李循如是说到。“贵无”是一种洒脱淡然的精神,李循认为自己在为人处世方面都秉承着这一原则。他虽然读过很多书,但从不喜欢外露。“在我眼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是说我比别人多读了一些书,我就高人一等了。”李循认真说道,“我跟同学朋友们相处时也不会刻意去卖弄这些文学知识。”“其情切真,彻朗清明;其性良善,忠恕与人。”李翚老师对他的性格和为人处世也有一定了解。除了自己最欣赏的道家之外,李循对佛家、墨家、名家、儒家、兵家等思想也较为熟悉,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形成自己的思考。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