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卢昆手记:《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贝德士篇

2015年12月21日 15:16:21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卢昆

  (作者卢昆,纪录片《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中贝德士一集编导,先后参与《1937南京真相》《1937南京记忆》等纪录片的创作;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贝德士收藏的1947年在玄武湖和金陵大学学生合影)

  1937年的南京之痛就像一道蜿蜒的伤疤,盘旋在中国历史的天空。揭开尘封的往事不仅是为了控诉,更是要用那血肉筑起的纪念碑提醒我们:勿忘历史。

  作为一个南京人,我对于做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片子,有着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是我第三次参与创作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纪录片,熟悉之余也有些许陌生。熟悉的是都是讲述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陌生的是,这次的创作不再仅仅是讲述事件本身,而是以亲历南京大屠杀的外国人这一新视角来展现历史。

  我所承担这一集的主人公是美国人贝德士,他于1920年来华,在金陵大学执教近30年。1937年,他身处南京,目睹并记述了日军暴行。战后,在东京审判和南京审判上,他两次作证指出日军在南京城犯下的罪恶行径。

  贝德士虽然被列入10个外国人的名单之内,但就其个人资料而言,实在是非常有限。最开始在查找贝德士的资料时,就仅仅找到了三张照片。不同于约翰·拉贝、约翰·马吉、明妮·魏特琳等为人们所熟知的外国人,贝德士的故事相对鲜为人知。作为一名历史学家,他忠实地记录着身边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安全区委员会其他成员的工作情况,但对于自己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对难民的帮助,他却从未有只言片语的记录。

  那么,贝德士在南京大屠杀期间都有怎样的文字记录?他的文献档案是怎么被发现的?这也成为此集拍摄寻访的一个重要线索。

  摄制组通过多方联络,在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拜访了《贝德士文献》的发现者和研究者,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他在金陵大学求学期间,是贝德士的学生。

  1988年,章开沅先生在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检阅文献时,意外发现了老师贝德士留下的一批重要档案,发现里面有些内容跟南京大屠杀有关系。1990年,已年过60的章教授开始整理和研究贝德士留下的档案,他把这些档案称之为《贝德士文献》,这一称呼也被一直沿用至今。

  得知这一重要信息,我们在2015年的6月底赶赴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在图书管理员玛莎·史莫莉女士的帮助下,一份份重要的档案实录被再次打开。

  《贝德士文献》中与南京大屠杀直接有关的资料共15卷,包括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会原始档案,以及安全区委员们往来的书信和日记。我们看到,文献中甚至连当年受害者写的关于南京大屠杀具体受害情况的中文纸条,都被细心地保存了下来,还有更多的文件则是贝德士当年提交给日本大使馆的抗议书。

  正是通过这些珍贵的一手文献,让我们看到了朴实低调但又严谨认真的贝德士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为搜集日军罪证所作的巨大贡献。也正是由于他的不懈坚持,为后世留下了研究南京大屠杀不可或缺的大量的重要史料。

  同时,通过美国基督教联合会朱牧师的帮助,摄制组还在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寻访到了贝德士的后人——他的小儿子罗伯特·贝茨一家。在采访他们时,出生在中国的罗伯特·贝茨跟我说,他们都有一个中国名字,他叫贝如璞,他女儿叫贝凯云。他很自豪地说:“我也是南京人,我家就在汉口路上。”这就是贝德士的后人,他们跟贝德士一样,有着浓厚的中国情结,对南京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贝德士的耳濡目染下把中国当做第二故乡。

  我相信,1937年在南京这座城市所发生的事情,无论对于贝德士本人,还是他的后人,都成为一段难以抹去的记忆。

  记得贝德士曾经说过,为了世界和平事业,要真诚的面对事实。

  是的,历史无法改变,历史需要人们真诚地去面对。感谢那些像贝德士一样曾经帮助过和关心过中国的人,以及给予人们关怀并勇于为历史作证的人们!

 

[创作手记]

南屠纪录片制片人:记录,为让记忆更加清晰

南屠纪录片总编导:让事实说话,换一个视角看历史

[编导手记]

《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东史郎篇

《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松冈环篇

《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辛德贝格篇

《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魏特琳篇

《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威尔逊篇

《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笠原十九司篇

《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乔治·费奇篇
 《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约翰·马吉篇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