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有一支学生团队,利用所学,以秸秆为原材料,研制出一种可降解的地膜,在助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也让农户稳步增收。
农业生产中,地膜可提高土壤温度、保持水分、防止虫害,有助于农作物增产、增收。传统地膜是聚乙烯产品,残留在土壤中难以降解。
“我和我身边的很多小伙伴,也都是在农村长大的。从小到大,家里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去处理秸秆,怎么处理残留在地里的地膜。”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朱杰说。
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同学们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探索将秸秆回收和地膜残留问题一并解决的可能。
“把这些课本上的知识延伸到社会上,进行产业化落地,这个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的方向。”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李宁说。
15名同学组建了“秸出膜范”创新创业团队:依托学校在高分子材料方面的科研技术和实验室资源,攻关“秸秆制备生物质聚氨酯,再由聚氨酯制备可降解地膜”的技术。
团队成员王国瑞介绍:“是由废弃的秸秆中提取的木质素多元醇制备而成的,我们在生产以及制备过程中,是完全没有污染或危害的。真正做到了取之土壤,归于土壤。”
团队成员郭仪说:“使用特殊的拉伸工艺,使得聚氨酯高分子的分子链更加的规整,结晶度更高,以此来提高地膜的抗风沙性,以及抗撕裂性。”
经过无数次实验,团队于去年成功研发出了两款可降解地膜:透气除霜蔬菜膜、高透光保温棉田膜。日前,他们与中国石化等知名企业签订了320万元的技术合作合同,以及490万元意向订单。下一步,团队将丰富产品序列,助力农村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循环产业链。
团队成员刘艺璇介绍了下一步的计划:“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在很多农田里,除了地膜残留外,还有很多农用塑料的残留,比如浇水用的滴灌带,花卉营养杯等。我们打算深耕技术,推出适用范围更广、可复制性更强的地膜。研制出一些适用范围更广的农用地膜,可适用于西北、东北这些地区的,比如抗冻地膜、高保熵地膜。”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姜坚 史斌燕 编辑/徐玮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