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江苏近2000多万农村从业人员中,女性约占一半。”这是今天(10月28日)举行的全省乡村振兴巾帼行动推进会议上公布的数字。从这一数字,我们不难看出女性的确是农业农村发展中名副其实的“半边天”,特别是发展乡村产业、美化村庄环境、促进乡风文明以及家教家风建设等方面,妇女更是重要的力量。可以说,没有农村妇女的全面参与,乡村全面振兴就难以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紧紧围绕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把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作为新时代推进工作的总抓手, “三农” 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总产稳定在 700 亿斤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1.2 万元增加到 2.68 万元, 城乡居民收入比从 2.37:1 减至 2.16:1;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达 90% 以上,累计建成 540 个特色田园乡村。这些成绩饱含着江苏广大农村妇女的智慧与汗水,同时也得益于农村妇女“学文化、学技能,比成绩、比贡献”竞赛活动的持续推动。进入新时代新征程,江苏广大农村妇女在“双学双比”竞赛活动中如何继续发挥巾帼力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呢? 最新召开的全省乡村振兴巾帼行动推进会议为各地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就业创业服务的支撑。近年来,受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多发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农民包括农村妇女增收就业创业空间都受到了压缩。强化技能培训、优化就业服务……会上各地各部门拿出了一系列助力方案。
省妇联提出,将探索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村妇女就业技能培训体系,对接电商、创业孵化等实训基地,在实操实践中提升农村妇女职业技能;发挥乡村振兴巾帼行动专项培训资金引导作用,支持女性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养复合型技能女性人才;常态化线上线下征集发布企业用工需求,链接资源持续扶持家门口创业就业示范点,吸纳农村留守妇女、单亲母亲、残疾妇女等困难群体有效就业。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提出,将扩大家政服务培训、创业培训、新业态就业培训规模,增强农村妇女稳定就业能力。持续推进规范化零工市场,满足农村妇女多样化就业需求。在“锡惠嫂”“镇湖绣娘”“涟水缝纫工”“射阳好阿姨”等15个劳务品牌基础上,打造更多适合农村妇女就业的劳务品牌,多措并举催生更多农村妇女就业机会。
常州市开办“丁香助农直播间”,联动四级妇联主席直播带货;举办“丁香购物节”,助推巾帼农产品“云”销售;举办“她乡好货”电商女主播训练营,开设“和她一起奔小康”电商课堂,帮助女性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让广大农村妇女共享城乡融合发展红利。
各地各部门还提出要注重培养妇女创业骨干队伍,壮大一批科技致富的农村女能人队伍,树立一批示范作用强的女企业家队伍, 打造一批爱岗敬业的职业女性队伍,示范引领农村妇女共同进步与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各地提出将紧紧围绕培育壮大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乡村生活性服务业,大力推进文化体验、养老养生、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打造一批发挥女性优势的富民产业。
南京市将立足都市发展格局和资源禀赋,打造彰显女性优势、符合妇女实际的巾帼精品民宿、巾帼电商等特色产业,实施乡村民宿品牌建设行动,开通“乡村直通车巾帼专线”,开展“宁姐邀您享民宿”推介、女设计师民宿公益行等活动,促进民宿经济产业发展。
农村妇女是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力军。记者获悉,江苏将深度推进“庭院+产业”模式,鼓励农村妇女发展庭院经济将“美化小院子”与“鼓起钱袋子”有机结合,带动一批农家乐、研学基地等,推动各地从创建五美庭院到发展庭院经济的转变,让“方寸闲地”真正变成“增收宝地”。
江苏还将把家庭的“小美”聚合成乡村文明的“大美”,擦亮美丽乡村的“底色”。在乡风文明提升方面,农村妇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会议提出,将深入开展“平安家庭”“最美家庭” “五好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树立先进典型,用身边人、 身边事教育引导,激励农村妇女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农村要实现稳定安宁,需要有效治理,需要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与、担当作为。会议提出,要充分发挥好广大妇联执委、妇女组织和妇女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在矛盾纠纷排查、特困群体救 助帮扶等方面积极主动作为,围绕她们的“急难愁盼”问题 和切身利益,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把关爱帮扶、维权保障做得更加精准到位、贴心温暖。对未就业妇女、老弱病残妇女、留守儿童等特殊困难 群体,要摸清底数、拉出清单,与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做好关爱兜底工作。
会上,各地各有关部门表示,下一步将找准各自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在资金扶持、税费减免等方面向农村女性倾斜,帮助农村妇女解决实际困难,助推广大妇女在产业兴旺中显身手,在生态宜居中展风采,在乡风文明中做贡献,在治理有效中创佳绩,在生活富裕中建新功,为“强富美高”新江苏 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刘聪琳 编辑/汪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