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阔天地,地层为书。胸怀天下,世界即是他的书房。中国科学院院士沈树忠,地层古生物学家,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是二叠系2个"金钉子"落户中国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他的办公室在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共山楼的四楼,这里也是他的书房和化石标本室。
每天早晨,沈树忠来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点开邮箱,查看各大学术期刊发来的最新论文目录和摘要,然后选择感兴趣的文章下载,这个存着50674篇论文的橘色移动硬盘就是他的电子图书馆。
沈树忠说:“你如果不了解世界各地目前正在研究的新的动向,你做出来的东西,你认为你是新的东西,实际上不是新的东西,因为是你读书不够。所以我计算机里都设置了自动传递系统,世界各地跟我相关的杂志,他们如果有任何新的文章出来,会发E-mail到我系统里。”
与大多数理科院系老师一样,沈树忠的藏书大部分都是专业相关的学术著作。其中有两本书,改变了他的人生,1978年,他参加高考被浙江煤炭工业学校录取。
中专毕业后,沈树忠在报纸上看到中专生张泽伟考上了著名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郝诒纯的研究生。他也萌生了考研的想法,令他非常感动的是,张泽伟给他寄来了《古生物学》《地史学》这两本考研教材。
沈树忠告诉记者:“我就把这本书几乎全部背了下来,所以最后我考古生物学研究生的时候,我考得还算是不错的。”
除了中文文献,他还要阅读大量英语、德语、俄语的外文文献,在他的工作室里,有一墙书柜是专门用于收集全球学者研究成果论文资料的,从上至下,从左至右按照作者姓名首字母从A到Z排序,以便查阅。
沈树忠说:“一些化石其实在很早就被描述过了,我们现在如果发现类似的化石,我们必须要证明,跟原来那个是不是一致,或者不一样的话,要命名为不一样的属种。”
地层学的科研之路是艰辛的,需要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在地层古生物学者的眼里,这些大家眼中光秃秃的石头更像是一册册等待解读的自然历史著作,它们充满神秘和挑战。书房除了存放书籍和资料,还被当作化石标本"临时仓库",这些化石来自世界各地,等待进一步整理和研究,因为空间有限,还有大量的化石标本存放在隔壁的实验室里。
沈树忠说:“当时在一个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期间,有一些大型的个体生物,从火山喷发以后突然就消失了,从某种程度上就告诉我们,这种化石其实预示着一个生物大灭绝事件的开始。”
地球上的一层层石头,如同天书中的一页页纸张。化石中的信息,不仅可以还原时间坐标系,还蕴含着当时的生活环境信息。地层学家的工作就是要破译这本石头天书中隐藏的密码。这类牙形刺化石,是一种个体大小在一毫米左右的微体化石,凭肉眼是看不见的,需要用醋酸、草酸等弱酸把岩石溶解以后才会分选出来,通过显微镜观察。
沈树忠说:“像这种微体的化石保存这么好,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宝贝,这些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它是在什么时间,以前的化石,比如说我现在正在看的化石,差不多是在2.52亿年以前,这样一个时间,另外一个,这种化石,它本身告诉我们一个当时的环境,比如说这种化石,主要生活在浅海的海洋当中,是可以游泳的一种动物,具体是什么样的动物,我们目前还没有研究清楚。”
如果把地层比作书页,里面蕴藏的化石宝藏就是书上精彩的插图和文字,神奇的大自然正是这一本本藏书的作者,这颗浩瀚宇宙之中的蔚蓝星球正是每一位地层学家的"大书房"。地层学研究不单单只是囿于"小书房"里看文献、写论文,更重要的是走出去,到"大书房"中游历与博览。打开沈树忠电子行程地图,美国、亚美尼亚、伊朗、缅甸、巴基斯坦、太原、蒙古、凤山、云贵、新疆、秦岭、广西…近些年,沈树忠开展野外科考工作的飞行旅程236次,69万多公里。
沈树忠告诉记者:“在贵州云南研究的这些石头里,我看到了一些类似于铜一样的矿物质沉积,我对矿物其实并不懂,我其实是读了大量有关这方面的文献,最终发现这来自于火山直接喷发出来的矿物,一些金属元素,掉下来沉淀在岩石里,这些金属元素可能都具有毒性,就会造成生物大规模灭亡。所以你要具有矿物学的知识,地球化学的知识,甚至需要有沉积学的知识。”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黄迪 史哲铭 通讯员/史梅 编辑/汪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