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里有一块专门的区域,让学生养鸡养鸭养鹅,供他们“逗着玩”,听起来有些不靠谱?扬州还真有一所这么“豪横”的学校。
今天(5月11日),记者在扬州市竹西中学探访看到,学校专门开辟了小养殖基地,除了清浅池里戏水的7只鹅、5只鸭,池塘边还搭了个鸡舍,开垦了菜地。在这里,学生们可以种菜,喂养小动物,和它们接触交流,校园也因为这群小动物的到来,焕发出勃勃生机。
校园里有了小养殖基地 鸡鸭鹅变“校宠”
立夏后,扬州竹西中学的清浅池一到大课间就围满了学生,三五成群,大家都是被这里的一群小动物吸引来的。除了池塘里的鱼、虾、青蛙,水面上还有一群嬉戏的鸭和鹅。在清浅池西北角的湖面上,立着一座红色小屋,便是给它们遮风挡雨的家。
“以前就是一潭水,现在因为这群小鸭、小鹅,感觉生机勃勃。”谈及和这些小动物的缘分,竹西中学校长刘岚告诉记者,第一只鹅是她在路上捡的,当时觉得特别心疼,就把它带到清浅池。刘岚说,起初只是想让它活下来,但万万没想到,小鹅很快成为全校师生围观的“明星”,学生们经常从家带菜叶来喂它,还给它取名叫“点点”,“城里的孩子一般是在餐桌上了解鸡鸭鹅,像这样的接触很少,它们出现在学校,孩子们不光能够看到动物,还能与它们接触、交流。”
看着“点点”给校园带来的新气象,学校退休老师等爱心人士纷纷送来更多的鸡、鸭、鹅,清浅池也愈发热闹,小动物与同学们相处久了,也变得不陌生了,每次见到同学们课间来看它,都主动“搭讪”。
“饲养员”竞聘上岗 养动物也能减压
为了照顾好这群“明星”,刘岚还发起了“认养计划”。“每个年级都会推选出‘鹅倌’、‘鸡倌’、‘鸭倌’,大家通过演讲等形式‘竞争上岗’。”刘岚欣慰地说,学生们参与度很高,课后会去查资料,甚至还会去菜场寻找“高人”指点。经过多轮PK, 三只鸡归初二年级照顾、五只鸭由初三年级养着,剩下的鹅就交给初一年级。
学校第一任“鹅倌”陆何坪告诉记者,初一的时候“大白”只有手掌大小,“我那时每天中午都会去喂它,爷爷奶奶养过这些动物,我还向他们请教方法。”如今“大白”已经成为池塘里的“带头大哥”,走起路来气宇轩昂,让何坪非常自豪。
“马上就要中考了,我已经帮‘大白’找到了新‘鹅倌’,把‘接力棒’传到了学弟学妹的手里。”陆何坪说,虽然现在已经“退居二线”,但只要有空还会回来看它们,“这也是一种减压的方式,看着它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焦灼的内心会慢慢平静下来。”
劳动课混搭生命教育 亲近自然感悟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学生们积极响应,在“认养行动”启动后,竹西中学的老师们也来“凑热闹”。“我们有个校工,主动承担起看护工作。”刘岚透露,遇到寒暑假、周末的时候,学生不在校园内,老师则会接过接力棒,承担起给小动物喂食的任务。
为啥如此“耗费精力”去饲养这些小动物?刘岚坦言,虽然学校之前一直在倡导劳动课,但大部分都是家务劳动或者开心农场,但像这样亲近自然、融入生命的教育很少涉及。
在刘岚看来,饲养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的过程,从最初的示范引领开始,到陪伴督促,“这不仅是劳动课,也是一次生命教育,生命的过程包括诞生和逝去,而这样的课程是书本里学不到的。”刘岚告诉记者,目前学校已经将清浅池当成学生们的饲养基地,除了动物舍之外,学校还在湖边的空地上开垦了一片菜地,鹅喜欢吃的莴苣叶、生菜都是同学们种出来的。
“喂养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后期开设课程还会观察记录小动物生长状态等,这些都是开设劳育课的方向,促使学生亲近自然、感悟自然,给他们学习心理学等其他课程提供更好的基础。”刘岚透露,目前“认养计划”已经被学校归入生活技能实践(体验),纳入到德育综合评价体系内,“我们每个月都有主题,会评选劳动之星、创新之星等。”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明玉花 通讯员/田文荟 编辑/赵梦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