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人在外郭城门高桥门附近一拆迁工地发现了大批南京明城墙砖。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得知这一消息后,在马麟副馆长的带领下,相关人员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对即将拆除的城墙砖进行了考察鉴定。
据统计,发现的这批城墙砖约有一千余块,均被作为建筑材料砌筑在高约2米的围墙上。在这批城砖中,发现了一块带有“明州府窑匠周壬四”铭文的城砖,这是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迄今为止所见到的南京城墙砖铭文中十分稀有的,为南京城砖的烧造技术及烧制单位,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当场决定收藏。
经测量此块城砖长43厘米,宽11.5厘米,高21.5厘米,重20公斤,属黏土砖。城砖两侧均有规范的铭文,个别铭文漫漶不清。参照《南京城墙砖文》一书,结合笔者多年来对城墙砖文的研究经验,识别出这块城砖铭文一侧为:宁国府提调官同知阑善司吏李时中,宁国县提调官主簿安信司吏胡友仁。另一侧城砖铭文为:总甲胡文康甲首□□小甲□□,明州府窑匠周壬四,烧砖人夫胡□□。
这块城砖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窑匠前面加上了“明州府”三字。明州府,即今天的浙江宁波市。据史料记载,明州府原名庆元路,1367年,因朱元璋忌讳“庆元”二字,认为有“庆贺元朝”之意,遂更名为明州府。府治设在鄞县(今宁波市),领鄞县、象山、慈溪、定海四县和奉化、昌国(舟山市定海区)二州。洪武十四年(1381),又改明州府为宁波府。遂我们推断此块城砖的烧造时间下限为洪武十四年。
窑匠是确保南京明城墙砖烧制质量的关键技术人员,一般由当地人充任。安徽宁国府与浙江明州府相距约300余公里,为什么在宁国府宁国县烧制的城砖中,会出现“明州府”的窑匠呢?
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推测,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由于当时宁国县窑匠人手不足,于是出资邀请明州府的窑匠前往参与指导,但因南京城墙砖烧制实行严格的“物勒工名”制度,即使外地参与烧制的窑匠也必须注明原籍;二是窑匠仍为当地人,而其籍贯是明州,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思念,特意加上了“明州府”三字。
“根据史料记载,明朝的外郭多为夯土砌筑,仅在城门等关键部位使用砖石材料,故又俗称“土城头”。鉴于这批城砖出现的位置紧邻明朝外郭城门——高桥门,因此我们推断,这批城砖很有可能是用于砌筑外郭城门高桥门的建筑材料。此块城砖的发现,对于南京明城墙申遗及南京城墙博物馆的筹建均具有重要意义。”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道。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