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5个小时的诈骗电话套走苏州大妈近50万存款

2014年05月23日 11:29:00 | 作者:赵家新 | 点击:正在获取...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近5个小时的电话骗局,自认为向来没耐心的马女士却始终没有放下听筒。

在骗子的恐吓和游说下,从不在网上转账汇款的她,鬼使神差地打开网银页面,将密码和U盾口令告诉对方,然后“莫名其妙”地看着495000元存款转入对方账户。

“从没想过这种事也会发生在我身上。”对于接受过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并对它有所了解的马女士来说,前天发生的这段经历让她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回头想想这5个小时的经历,马女士坦言自己疏忽了三个关键点——

【关键点1】

急于证明清白 但越急透露信息越多

5月21日上午8点多,换好衣服正准备出门的马女士突然听到座机铃响。这部电话已经很久没有动静,退休后她和老伴一直住在女儿家,偶尔才回来看看,所以包括“来电显示”在内的一些没必要的座机电话功能都办理了暂停。

拿起听筒,对方是一个说普通话的女子,自称电信局的工作人员,来电目的是提醒马女士家中网络已经无法正常使用,有人用她的身份证在上海市奉贤区开设一个账户,而该账户涉嫌网络诈骗,已被警方处理。

如此老套的骗局“开场白”并没有被马女士发现,在骗子“连环绕”中,她一步步踏入陷阱。电话被转接至“上海市公安局奉贤分局”,接电话的“民警”“徐峰”不紧不慢的问询让马女士越听越紧张,不得不向上海市114查询台核对了“徐峰”来电的号码“02137110110”。

114报警台准确报出了“徐峰”所在公安分局的名称,马女士一听就懵了。“我从公职单位退休,从没惹过事,他说有人用我身份证办卡涉及诈骗200多万,我肯定得证明自己的清白。”马女士说,当时她曾想到目前诈骗案件这么多,自己可能真的不幸被牵连。

“徐峰”问询的速度慢慢加快,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不停抛来,在紧张的通话气氛中,马女士彻底相信了“徐峰”的话。在这段时长约4小时的通话中,有一处看似经过特别设计的情节让马女士印象深刻:在与“上海长宁检察院”联系时,对方电话迟迟盲音。连拨几次后,一名自称检察院人员的男子来电,特意问马女士是否拨打过电话。

细节的安排“恰到好处”,从轻重缓急的语气变化,到盲音中透露出让人不安的气氛,骗子对马女士的心理揣摩得很透彻,想要牢牢掌控她目的也最终达到。在“徐峰”帮忙转接至“上海长宁检察院”后,马女士将自己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账户内的资金数全部告诉了对方。 “当时就像是着了魔,急于证明清白,却被凭空一个电话套出了我从来都不告诉人的信息。”

【关键点2】

不熟悉网银 被连骗带哄上网泄露密码

经过4个多小时的折腾,60多岁的马女士已经精疲力尽。骗子“好意”让她歇一歇,可被骗得晕头转向的马女士不想“继续牵涉诈骗案被连累”。在骗子的一通游说下,从来不用网银的马女士登陆到中国银行的网银系统查询。

马女士中国银行的账户存有495000元,该账户平时由银行理财经理帮忙打理,马女士如需用钱,一般都会带着U盾到银行直接找理财经理帮忙操作,对于网银操作和U盾使用的具体步骤她并不了解。

“其实这个时候如果停下来,骗子前面4个小时的铺垫就是白费口舌了。”苏州市姑苏公安分局胥江派出所办案民警说,骗子远程操控,即便知道银行卡卡号,没有密码,账户仍处于安全状态。如果在有U盾保护的情况下,即使密码泄露,转账时没有输入U盾实时口令,账户资金仍然无法转移。

在骗子谎称检察院要求“资金比对、加密监管”的过程中,马女士先将账户密码告诉了对方。在骗子远程操作转移资金时,马女士又将U盾上跳出的实时口令密码告知对方。至此,马女士依然没有察觉。而当第一笔转账21万元的提醒短信出现在手机屏幕上时,马女士的心又一次悬了起来。

差一点就从骗局中醒悟过来的马女士赶忙质问,但对方否认转账,表示短信提示仅为测试账户安全。马女士没有继续怀疑,在第二次“测试账户安全”时,她又将新的口令告知对方。结果,账户上仅剩的28.5万元存款一分不剩地被转走。

“前面四个多小时的铺垫就是为了最后这10分钟”,马女士懊悔地说,当意识到存款被转移后,她立即和银行联系,但经过银行查询,49.5万元存款被转走后,骗子又从自己的账户上将钱全部转走。

【关键点3】

从未想过自己被骗 知道电信诈骗但一知半解

5月22日下午,记者在胥江派出所查阅了马女士21日报案笔录。其中,问询“为什么相信对方”时,马女士答:“对方和我将的电话号码,我经过查询,发现都吻合的,就相信了”;问询“以前是否接受过防电信诈骗宣传”,马女士回答“我看见过,但没仔细看”。

退休前,马女士在机关部门工作。退休后,她依然每天读报、看电视,有关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件以及防范提醒都曾看到过或是听说过,“可往往都是知道,但不会仔细了解”。回想起这5个小时的被骗经历,马女士坦言和过去曾接触过的诈骗情节或细节如出一辙。

马女士告诉记者,就在前不久,她还曾接到过自称“黑社会”的电话,要她花钱消灾。“这种诈骗伎俩我在报纸上看到过,所以马上就判断出对方就是骗子。”但是这一次,“从来没想过电信诈骗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马女士没能幸运地躲过骗局。

记者从江苏警方获悉,从分析2013年下半年到目前为止发生的电信诈骗案件中分析,老人、高知人士、宅女这三类人群最易上当。因为这三类人群的共同特点是生活、工作圈子相对狭窄,与外界接触较少,虽然听闻有关电信网络诈骗的讯息,但从没真正了解电信诈骗,而这也正式警方和媒体宣传铺天盖地,但仍有人不断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之一。

标签:正在获取...

来源:江苏网络电视台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