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芒种,连收带种。”随着气温升高,夏熟作物要收获,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农事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然而,江苏宜兴市杨巷镇的麦田与水稻田里,一眼望去一台台“大家伙”正在隆隆作业,往年农忙的景象被农业机械化替代,抢收抢种变得不再“匆忙”。
据了解,这些“大家伙”是日前江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科研团队为杨巷镇农户送去的智能化定制设备。自2021年江苏大学与宜兴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以来,搭建智慧农业综合管理平台、打造杨巷示范工程便是校地共建工作的重点之一,学校通过组建物联网、信息安全、人工智能三个研究领域的近30名专家师生团队实现全方位对接和服务。
校方介绍,受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始终无法下田试验,团队只能以“不见面、不接触”的方式线上为农户答疑解惑。直到近日学校解除封闭式管理,团队便立刻带着设备来到杨巷镇。
经过一番现场调试,机械轰鸣着在田里来回穿梭,站在田埂边拿着手机的村民李波涛激动地感叹:“以前我们光着脚在田里徒手插秧,脏累不说还费时。现在好了,有了智能化设备,家里的机器也‘赶时髦’能上网,手机上点点就能操作,年轻人也愿意做,方便极了。”
事实上,将智能化设备安装在农户现有的农机上,实现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于一体的收割与插秧工作,只是团队为杨巷镇量身定制的智慧农业综合管理系统中的冰山一角,该管理系统目前可根据已录入的当地97台农机、29500亩地块数据,结合农资、作业等资源进行全程监控和智能化管理。
“我们做的是基础架构,类似于盖房子,地基打好之后,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身需求‘DIY’自己的房子。”据江苏大学智慧农业综合管理系统项目整体架构设计师李峰介绍,无论是种植水稻还是其他农作物,都可通过平台智能分析农情,做出合理预测,将决策推荐给农民参考实施,让农民不再仅靠“天”吃饭。
“目前通过智慧农业综合管理平台精准监控农资消耗,能够有效减少农机油料、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节约成本达60.6元/亩;实施数字化精准耕种,能使土地产量提高5%。”杨巷镇农业农村局局长史俊伟告诉记者,今年杨巷镇水稻播种面积将在3万亩左右,宜兴万亩现代农业智慧示范基地合作也将更加深入。
面对实实在在的成效收益,史俊伟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这套创新型智慧农业综合管理系统在杨巷镇‘落地’,实现了乡村资源和农业‘产、收、售’一体的数字化管理,也率先成为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现代农村信息管理示范工程,未来杨巷镇这所味‘稻’小镇的农业生产定将更智能、更便捷。”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姚伟 通讯员/高雅晶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