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自从你去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我们一片冷清,不像以前那么热闹,并且我很担心你,姥姥和妈妈也很担心你。”
“爸爸,以前我睡觉的时候你都会给我讲成语故事和神话故事。可是你不在家,妈妈晚上要抱弟弟睡觉,所以没人给我讲成语故事和神话故事。”
“爸爸,我在妈妈手机上看到的那12张你穿着隔离服的照片就像一位帅气的宇航员爸爸。但是,你在我心中是一位大英雄,我爱你亲爱的爸爸!但你要注意安全,我和弟弟在家等你,爸爸,希望你能快点回来。”
这封信是一个8岁的孩子写给父亲的信,收信人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陆远,疫情在即,大年初三他就被派到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分院支援,没来得及和自己的8岁的大儿子和刚10个月的小儿子好好告别,就匆匆收拾行李踏上了一线。
“当天深夜零点就到隔离病房上班了,先后来了几位疑似患者,写病历、开医嘱,忙完已是凌晨4点。很多时候需要连续工作四五个小时,经常脱下衣服全身都湿透了。”
他说,“当宇航员一直是孩子的梦想,我想现在的我,在他心里一定是英雄吧!”陆远曾经接诊过一个4岁的女孩,所幸两次检测都为阴性,孩子没有感染,陆远看着孩子离开,特别欣慰,因为保护别人的孩子,也是保护自己的孩子。
您守护他们,您的孩子我守护
面对疫情,像陆远医生这样的“最美逆行者”还有很多,自新冠肺炎发生以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青年突击队响应号召,派出多批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投入南京展开抗“疫”战斗,他们中有的刚吃完年夜饭,甚至还没来得及和家人告别就踏上了一线。
他们没有丝毫犹豫,主动请缨,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地冲在第一线。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他们在一线挺身而出,青年志愿者们也不能“缺位”,能不能为他们的孩子做些什么?虽然能做的很微弱,但后方的青年突击队也希望能帮忙他们解决一些后顾之忧。
“你们在前方一线抗击疫情,我们在后方为你们的孩子提供帮助。”“希望可以减轻一线医生的后顾之忧,尽自己的一份力。”
“不能冲上一线,能够在后方为一线医护人员做点事是我们研究生支教团义不容辞的。”
2月6日,一则招募计划让东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微信群里又活跃了起来,这个计划就是“关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抗疫驰援医护人员子女志愿服务计划”。为了减轻他们的后顾之忧,东南大学团委发起了“关爱计划”,希望能够为一线医务人员的子女做好线上陪伴和学业心理辅导。
承担这一计划的志愿者是东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们,他们都在新疆、内蒙古等祖国中西部地区开展过为期一年的基础教育工作,计划一经提出,支教团的成员们便自告奋勇,表示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东南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马上着手策划了课程体系,开始录制网课,他们拿出“看家本领”,借助微信、QQ等教育平台,采取线上对接的形式,以学业辅导、思想引领、心理辅导等为主,以亲情陪伴、自护教育、科普教育等为辅,提供有效志愿服务。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们根据支教时所教的课程和年级分组,采取“一对多”的形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针对性强的个性辅导,解答作业疑惑。
同时志愿者还利用东南大学专业优势,开设线上的少年编程、乐高课程等科普实践活动。
喜欢志愿者哥哥,给他五星好评
东南大学校团委青年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和附属中大医院团委切实做好志愿服务供需双方的平台搭建,由于一线医务人员工作十分繁忙,很多时候只能深夜取得联系。
在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分院支援陆远医生听到了这个消息十分高兴并帮助志愿者对接了他的爱人,陆远的爱人在得知丈夫要前往一线支援的时候很担心,可是刚上二年级的大儿子却很开心,大儿子说:“爸爸不在家,终于不用学英语了。”
原来大儿子的英语一直是由陆远负责的,他可以“偷懒”了,可这更增加了陆远爱人的担心,还有一个尚在襁褓的婴儿让她分身乏术,一看到东南大学的这个关爱计划,她可真是找到了“救兵”。
负责陆远儿子辅导工作的志愿者是东南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于路港和陈静怡,于路港在和陆远爱人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后,2月9日,他们完成了第一次线上见面。
于路港说:“小朋友开朗活泼,一见面就向我摆弄着桌上的赛车玩具,还展示了为爸爸写的信和以抗疫为主题的手抄报,饱含着浓浓的爱和祝福。”“我和他约好了网上授课,也答应与他一起玩,在紧张严峻的疫情形势下,他的天真可爱也带给了我温暖的力量。”陆远的爱人说孩子很喜欢志愿者大哥哥,要给他五分好评。
目前东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已经有30人投入到“关爱计划”中,帮助近10名中大医院一线医护人员的孩子,停课不停学,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小老师”。
东南大学校团委负责人说:“关爱一线医护人员子女计划充分展现了青年生力军的作为,虽然我们的志愿者不能挺身一线冲锋在前,但是他们用另一种方式在做着青年志愿突击队,希望这绵薄之力能减少一线‘英雄’们的后顾之忧。”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王尧 通讯员/苏团 编辑/梁瑄)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