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号)上午,第三场江苏教育界与产业界对话对接活动在徐州开幕,活动主题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江苏省唯一资源枯竭型城市,徐州如何借助“校地校企合作”转型?对我国其他资源型城市有何可借鉴经验?
从1882年到去年(2017年)6月,徐州市累计开采煤矿约10亿吨。36年的煤矿开采,徐州至今存在约38万亩的采煤塌陷地。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总书记点赞的“一成青山半城湖”,在近年来的城市转型发展中,“校地、校企合作”一直是其助推动力。
30年来,中国矿业大学走出一条“校地一体化”深度融合之路,中国矿业大学党委书记 刘波:“我们与徐州合作完成了采煤塌陷地治理,打造了风景秀丽的潘安湖,为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和全国采煤塌陷地的治理提供了“潘安湖”范式和徐州经验。”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卞正富告诉记者,在“校地、校企合作”中,除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最为宝贵的经验就是“分阶段治理”的路径。以潘安湖为例,1990年以前,当地问题在于缺水,而2000年后,问题则在于矿山关闭导致的当地就业问题。卞正富说:“第一个阶段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第二个阶段通过保水、改土、提质、防污,来达到质量生态型的复垦;第三个阶段就是现在,系统修复转型发展的阶段,因此开展了景观修复、基础设施的重构等等。”
在徐州转型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修复仍存在很多难点和细节,需 “校地”、“校企”继续合作攻坚完善。卞正富还是用潘安湖举例:“潘安湖他的自然生态跟我们自然的湖泊有没有差异?它的底泥怎么样?他的这个水生生态系统怎么样,是不是健康的?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下一步准备建立长期跟踪监测站,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作为高校院所,未来如何更好地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发挥作用?江苏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葛道凯建议,高校院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围绕创新,抓住人才和生产力。葛道凯:“人才是第一资源,有了人才才能产出成果。成果包括基础研究成果、应用技术研究成果。有了成果还要进行转移转化,将成果转为现实生产力,这样才是有效的服务。”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 记者/徐仁飞 编辑/李娴)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