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我们采访了从小学到大学的老师,结果惊呆了!①

2017年09月01日 11:49:43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杨卉:我主要是受到父辈影响,他们上课时就把年幼的我带在身边,坐在最后一排,当时就觉得课堂很吸引人。后来看到他们培养的学生一个个长大成材,觉得这是一份育人的工作,良心的工作。

  孔金梅:一方面是从小受家庭的影响,我的祖辈都是从事教育的。另外一方面是我真的很喜欢这份职业,我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在自己喜欢的职业里获取成功是件很幸福的事。

  王舒成:当老师最直接的目的是想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改变我做学生时的教育现状(其实现在还不如当时呢)。不后悔。因为是自己喜爱的职业和慎重的选择。而近二十年的教育生涯也带给我快乐和成就感。

  许亮亮:我喜欢跟孩子在一起,而且学校的人文氛围好,能让我一个理科生对人文喜爱的得到施展。一旦进了企业,就单纯为了金钱奋斗了。

  马勇:选择当老师,是因为这个职业可以整合我自身全部的性格特点、能力特长,甚至一些在普通意义上看来是“缺点”的特点。更好地发挥优势,成就自身,也更好地获得幸福感。我从小看书很杂,很多阅读完全与学习、考试无关,并终身保留了这一习惯。有时就是喜欢学习一些表面上看起来与当前工作无关的东西,比如小语种,比如小拳种,比如哲学,这些都不能使我们当下更富有,却能使我们灵魂更自由。很多时候,我们将职业看成了除家庭之外的全部人生,其实不然,我们需要对很多东西保持好奇,让自己不会沦落为一架职业机器中的零件,而是有作为一个人的真实力量,这也能反哺我们的职业。教师职业和你们记者职业很像,职业特征决定了,它允许我们一直保持好奇,保持赤子之心。所以,对于选择当老师,我一点也不后悔,终身甘之如饴。

  王少磊:我当初当老师,是由于尝试其他失败。我现在后悔。因为应该一开始就当老师,而不是辗转了公务员、业务员、厨子、记者和编辑。事实上我最初入错行源于特意规避“老师”,毕竟你不想跟你爸、你妈、你哥、你妹、你舅、你姑……以及几乎他们全部的配偶同行。

  

  杨卉:上课外班的同学还是比较多的。但更重要的还是学校教育,家长要充分地信任学校,信任老师。

  孔金梅:现在学生上课外班和补习班的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现象。一方面。有些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大好想提高成绩,参加补习班也是无可厚非的。也有家长担心孩子没参加课外班就输在起跑线上了。对课外辅导班要有个全面的认识,要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因材施教,不要盲目跟风。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市场行为,有需求就有市场,教育主管部门还要做好监管工作,规范好这个市场。

  王舒成:太多了。群体性的盲从、攀比和生存焦虑造成的。

  许亮亮:其实,美、日、韩等国的课外辅导班都是非常普遍的,日本甚至有专门针对某一大学的辅导班,比如东京大学辅导班,从小学就开始培养,目标就是考上东京大学。美国中产阶级的孩子一放学就背着书包上辅导班。我觉得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必定产生这种现象,以前之所以没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大家都没钱,上不起辅导班啊。对此,我不提倡也不反对,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吧。

  马勇:我觉得还是多的,这从两方面来看待:一是社会层面,现在就像是进入了一种大国争霸的军备竞赛一样,我不清楚别的家长给不给孩子补,既然不清楚,那我只能选择补,孩子输不起。这样就弄得大家都很累。二是家庭层面,对孩子的教育,无论是课外班,还是补习班,都应当抓住两个关键:兴趣与能力。并且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学习英语,很多补习班致力于提高孩子的卷面成绩,结果分数上去了,应用能力没上去,孩子的寒暑假和周末被侵蚀了,就越来越抵触和反感;假如不急于、贪于提高分数,而是利用暑假着力增强外语交际能力,孩子一技傍身的感觉找到了,甜头尝到了,兴趣就会更浓,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所以教育终究是一个需要目光长远的课题。

  王少磊:除了我女儿,我不知道谁家孩子没上过课外班、补习班。窃以为不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而是“怎么应对这种现象”。我悲愤的是很多叶公好龙的家长,一边咬牙切齿骂所谓“应试教育”,一边积极响应应试教育——他们难道不是应试教育的一环吗?你家又不愁吃,不像我当年需要高考解决“商品粮户口”。另外严格意义上说,我孩儿也并非从来没上过课外补习,毕竟我孩儿还同时是其他人的孩儿。

  

  孔金梅:学习类APP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由于APP承载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解放了家长,可亲子教育和交流互动却少了很多。

  王舒成:能用APP是一种进步,也是互联网和移动设备流行下的必然。只是作业能通过APP找到标准答案,说明我们的作业形式和与之代表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也需要与时俱进。

  许亮亮:作业类APP似乎小学用的比较多,中学用的少。这类APP能让学生利用空闲时间提升学业,还是有帮助的。但也会有学生不动脑筋,拿到作业就直接上APP查答案。任何电子产品都一定要在父母监督下使用,作业类APP也是一样的道理,一定要在家长的引导下使用。 

   马勇:挺好的。APP和纸笔各有优缺,对于掌握知识而言都能胜任,关键看哪些特点能有助于培养孩子好的习惯,甚至是人格特征。设计科学的APP至少可以纠正纸质作业时期的一个毛病,就是强迫性地“回头看”,总是感觉答题不完美、不踏实,好的作业APP能够帮助孩子过一关是一关,这和真实的人生更像,对孩子爽快麻利的做事风格有帮助。而传统的纸笔、手写的字迹更接近真实生活,能帮助孩子感受到朴素的生活实在感,在主观题方面,使用纸笔作业更好。

  王少磊:本质上,我不排斥现代科技辅助无论教、学。比如有老师贬低PPT,似乎板书更深刻一些,这很可笑。PPT增加了课堂表现手段,而且它是丰富而非取代。同理,我觉得新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便利。不过因为作业是为了训练而设计,所以APP有义务设计某种限制门槛,它应该发展为某种学习软件而非作弊工具。孩子不上网无法想象,但管理可以参照电视电影,进行内容分级和时长控制。

  相关链接:

  开学了,我们采访了从小学到大学的老师,结果惊呆了!②

  开学了,我们采访了从小学到大学的老师,结果惊呆了!③

  开学了,我们采访了从小学到大学的老师,结果惊呆了!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